出現了問題,普魯士王國馬上就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比如說:沙皇政府被氣糊塗了,不惜一切代價和他們死磕。不要說英法的支援了,就算是英法親自上陣,他們同樣要完蛋。
萬一俄國人和奧地利達成了妥協瓜分普魯士,普魯士的敵人馬上就會變成兩個。
不要以為這種可能性不存在,這個年代的普魯士王國總面積30.5萬平方公里,普屬波蘭就佔了14.11萬平方公里。
奧地利不敢放棄普魯士德意志地區領土,但是那14.11萬平方公里的普屬波蘭,維也納政府丟出去是一點兒壓力都沒有。
正常情況下,沙皇政府不會這麼幹。那是因為奧地利吞併了這些地盤會迅速做大,沒有普魯士王國制衡後,德意志聯邦帝國根本就支撐不了多久。
又比如:英法的官僚集團反應慢了一步,等援助過來的時候,搞不好普魯士已經半身不遂了。
或者是:進攻丹麥發生了意外,沒有在第一時間贏的戰爭。結果俄國人又打上了門來,被迫兩線作戰。
……
這麼多意外因素,其中任何一個都足以令普魯士王國完蛋。普魯士完蛋了,國內的貴族和資本家們不一定會跟著完蛋,唯獨威廉一世註定要倒黴。
作為一名合格的國王,為什麼要去冒險?按照目前的情況,按部就班的發展下去,難道不好麼?
說白了,就是容克貴族為了自身的利益,拖著普魯士王國上了賭桌,並且還是在準備不夠充分的情況下上的賭桌。
弗蘭克首相勸說道:“陛下,事已至此,追究責任的事情還是往後放吧!現在最重要的是立即和各國溝通,尋求外交支援。
收復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公國的事情,是整個德意志民族共同的大事,不能讓這個壓力由我們一家來承擔。”
不管願不願意,這個屁股都要由普魯士政府來擦。如果任由軍方折騰,誰知道最後會搞出什麼結果來?
弗蘭克首相不敢冒這個險,普魯士王國承擔不起失敗的後果。如果一開始就他進行操作,不搞定英法奧三國前,絕對不會冒這個險的。
威廉一世嘆了一口氣說:“我不管你們用什麼辦法,立即命令部隊停止一切行動。
我們需要一個合理的藉口,維護德意志主權已經用過一次了。
巴黎和會中德意志地區就被拆分,普魯士王國已經沒有資格代表德意志地區所有邦國了,這個理由不能成為我們的戰爭藉口。”
鼓舞士氣上來說,維護德意志主權最能夠激發士兵們的愛國熱情,但是政治上這就是敗筆。
第一次普丹戰爭,普魯士王國迫於俄國人的壓力,又放棄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公國,在德意志地區聲名狼藉。
再用這個理由,無論是奧地利,還是德意志聯邦,都不會買他們的賬。
因為巴黎會議拆分德意志地區的國際決議,用這個理由做戰爭藉口,英法也不會承認。
羅恩有些猶豫的回答道:“陛下,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計劃是後天上午發動進攻,可是現在部隊已經切斷了電報聯絡。這麼短的時間,我們根本就通知不到部隊。
你看,要不隨便找個藉口湊合一下得了,比如說:拯救被丹麥王國壓迫的德意志同胞。”
顯然,軍方是早有準備。無論柏林政府是不是配合,進攻還是會準時發起。留給政府的時間,就是下戰書用的。
緩兵之計,不要做夢了。大家忙活了這麼久,怎麼可能說不打就不打呢?
一旁的總參謀長毛奇欲言又止,至始至終都沒有發表意見。
這份計劃最早是出自總參謀部,配套的作戰計劃還是他本人親自主持制定的,僅憑這一條他就不敢冒然開口,免得惹怒國王。
威廉一世瞪了羅恩一眼,冷笑著說:“都準備好了麼,那還告訴我幹什麼?你們這麼能幹,就自己幹吧!”
說完,頭也不回的出門而去。國王賭氣走了,事情還是要繼續辦的。至少戰書必須要下,不宣而戰的事情普魯士王國還幹不出來。
弗蘭克首相滿臉怒火的說:“既然你們軍方都決定好了,那麼你們隨便派個人把戰書遞給丹麥人吧!
外交部的工作很忙,還有給你們善後,就不用麻煩他們了。”
如果是平常時期,誰敢搶了外交部的工作,外交大臣早就爆發了。現在自然是例外了,首相要把所有的責任都丟給軍方,他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