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最初弗朗茨鎮壓維也納叛亂的時候,“叛軍爭先倒戈”的被從輕發落外,義大利地區和匈牙利地區的叛軍,基本上都屬於死人了。
這些人也成了最好的勞工,死過一次的人不能再一次,這些人死了直接一把火燒了完事。
不需要支付工資,不需要支付撫卹金。沒有家屬鬧事,沒有媒體譴責,不會有任何後續麻煩。
唯一的問題是這些人在政府手中,想要使用自然要付出代價了。按照事先的約定確實沒有那麼多附加路段,可是同樣也沒有承諾提供免費勞工不是?
沒有猶豫多久,大家還是決定修。只不過把這些路段放在後面修,反正省去了最大的一塊兒人工開支,也增加不了多少預算。
未來有利潤就投入運營,沒有利潤十天半個月發一趟車,這也是他們的自由。
奧地利的鐵路只要控制了運營班次,虧本的可能性其實並不大,再偏遠的地區,十天半個月都可以湊一車貨出來。
鐵道部規劃出來的路線,連通的都是城市,又不是鄉村,怎麼可能沒有生意呢?
冷門路線,不能夠賺到錢,可是保本的問題卻並不大,就算是虧損也不會太多。
這是私營鐵路公司的優勢,他們可以靈活調配列車班次,貨運、客運都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來調配。
政府運營就不行了,如果給下面排程人員,這麼大的許可權,估計鐵路系統很快就會被他們掏空,這個監管起來還非常的麻煩。
私企老闆自己會盯著,政府派誰盯著都不能夠保證不被腐蝕,總不能弗朗茨這個皇帝每天都去關注這個問題吧?
還有就是政府要考慮政治因素,很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鐵路每天運營,短期內鐵路系統會虧錢,可是地方經濟也被帶動了起來,政府的稅收增加了。
最後政府是虧了,還是賺了,這筆賬很難算的清楚。
為了避免大規模腐敗,減少損失,政府運營的大部分鐵路,班次通常都被固定了下來。
想要排程,就必須要層層打報告,除非是特殊情況,大多數時候很少有工作人員會自找麻煩,運營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經過一系列的討價還價,大家終於還是達成了一致,奧地利的鐵路大建設啟動了。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收回成本,這次採用的是“三邊方案”(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
鐵路建設工作才剛剛開始,大家無奈的發現了一個問題,貌似鐵路周邊的砂石礦都落到了奧地利砂石集團手中。
這讓很多人後悔不已,在鐵路修建之前,也就城市周邊的砂石還值點兒錢,荒郊野外的砂石根本就無人問津。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修鐵路肯定會使用大量的砂石原材料。這個年代又沒有汽車,只能靠人力或者是畜力運輸,除了就地取材外根本就別無選擇。
剛剛得到這個訊息,鐵路公司的管理層們就怒了,他們本來就是股東們娉請過來幹髒活累活的,這個時候該輪到他們出場。
很遺憾,沒有他們表演的機會,當奧地利砂石集團亮出了後臺,一個個就當什麼沒有發生過。
不對,發生了。來的時候準備砸場子,搞清楚情況後,就變成談生意的了,離開的時候帶走了一份和奧地利砂石集團簽訂好的供貨合同。
真正的童叟無欺公平交易,所有的砂石供應都是按照市價走的,如果市價不是被控制的話,應該算是公平交易了。
弗朗茨還是知道輕重的,小賺一筆可以,要是玩兒過頭了,傳出去了影響也不好。
所以砂石的市場價格並沒有大幅度提高,只是比鐵路開工建設前提高了三層,當然鐵路公司是大客戶,又給打了個八折。
綜合起來,單價才上漲了百分之四,幾乎沒有提高價格,絕對算得上是良心價了。
這也是在規則之內,早在上半年弗朗茨就以白菜價把這些礦產買到手了,其中不少礦產都是從貴族手中買過去的。
這個年代最值錢的就是資訊,沒有辦法他們的訊息不夠靈通,又貪圖小便宜,只能夠認輸。
唯一讓他們安心的是,似乎皇帝陛下不是專門針對鐵路來的。買下的不光是砂石礦,除了金礦、銀礦太貴的礦產不要外,其它亂七八糟的礦山都收購了一堆。
就連這些沙石礦,也不是全部都在鐵路沿線,荒山野嶺裡面都有,顯然也是靠廣撒網在賺錢。
這麼多砂石礦,弗朗茨自然是不可能派人過去管理了,畢竟砂石的單價並不高,利潤主要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