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不喜歡玩陰謀詭計,可惜實力不允許。
就比如說現在,算計英法俄三國的明明是一個陽謀,不知道怎麼回事又變成了陰謀。
陰謀和陽謀往往只有一線之差,沒有哪個最強,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假如有人把弗朗茨的計劃告訴了尼古拉一世,結果會怎麼樣?
答案是:什麼也不會發生,尼古拉一世只會一笑而過。
國和國之間,本來就是在相互利用,彼此有所算計都是正常的。想要親密無間的合作,別傻了,這根本就不存在。
成熟的政治家們都只看盟友做了什麼,造成的結果又會是什麼,權衡其中的利弊得失來決定兩國關係,而不是考慮盟友在想什麼。
所以坑隊友必須要有水平,要是水平不夠,反被隊友給坑了,不要哭泣,後面被坑的日子還多著呢!
就比如說現在弗朗茨在坑俄國人,可實際上只要奧地利履行了盟友義務,那就是俄羅斯最堅定的盟友,俄奧關係就不會受影響。
甚至現在弗朗茨告訴尼古拉一世奧地利要出兵幫忙,俄國人也不會有絲毫驚喜,反而是驚嚇的可能性更大。
出多少力,就分享多少戰利品,這是俄奧結盟的基礎。一旦利益分配失衡,聯盟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了。
俄奧同盟是平等盟約,不存在任何附屬關係。要是奧地利履行完自己的盟友義務過後,又承擔了更多的義務,那麼最終的戰利品分配自然要發生變化了。
現在發生在巴爾幹半島的戰爭,俄國人可不需要奧地利援兵,沙皇政府又不是愛護灰色牲口的主。不可能為了減少前線士兵的傷亡,就拿利益來換。
從戰略上來說,奧地利如果進攻奧斯曼帝國,最佳的出兵路線和俄國人現在的出兵路線完全是一樣的。
這是後勤決定的,靠多瑙河流域運輸戰略物資,從多瑙河下游平原殺入保加利亞,可比從波黑、塞爾維亞過去翻山溝要強的多。
決定這次戰爭結果的不是佔領了奧斯曼帝國多少地盤,而是能否攻克君士坦丁堡。
只要俄國人佔領了君士坦丁堡,英法海軍就只能退出黑海海峽了,不然俄國人封鎖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他們就成了甕中之鱉。
掌握了黑海海權過後,可以海路運輸後勤補給,以俄奧兩國的國力,支撐百萬大軍在巴爾幹半島作戰問題都不大。
不像現在,無論如何努力俄軍投入到巴爾幹半島的兵力,最多也就四五十萬,再多都不用敵人來打,後勤就拖死了。
換了奧地利軍隊過去,這個數量至少還要減少四分之一。
灰色牲口號稱是歐洲最廉價的軍隊,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對後勤補給的要求,就是所有列強軍隊中最低的。
在近代戰爭中武器裝備落後、火炮少,也意味著後勤補給壓力小。
沙皇政府缺的是兵麼?
損失了幾十萬,大不了再補充幾十萬好了。要是讓奧地利軍隊參與攻克了君士坦丁堡,他們就不要想獨佔黑海海峽了。
國家利益是非常現實的,不要期待盟友自帶乾糧來過來幫忙,還沒有目的。
黑海很小,俄國人早就把這裡當成了自留地,可不願意再分奧地利一份。
按照現在的盟約多好,俄國人可以拿到最大的利益,付出的代價不過是一群灰色牲口的傷亡,沙皇政府最不缺的就是人。
……
費利克斯首相說道:“陛下,”
梅特涅說道:“陛下,昨天俄國駐維也納公使找過我,他們有意增兵巴爾幹半島,希望我們能夠提供更多的戰爭物資。
初步判斷,英法的參戰促成了沙皇政府這一決定。看樣子他們是想要透過增兵,向英法施加壓力。”
弗朗茨想了想說:“提供戰略物資的事情好辦,只要俄國人肯給錢,就賣給他們好了。
元帥閣下,我想知道英法奧斯曼一方,能夠投入到巴爾幹半島的兵力有多少,俄國人增兵過後能不能佔到上風?”
拉德斯基元帥盤算了一下後回答道:“陛下,從後勤上考慮,現在英法奧斯曼一方能夠投入的總兵力不會超過80萬。
不過隨著俄軍戰線的不斷向前推移,他們能夠投入的兵力就越多,要是在沿海地區決戰,他們能夠投入上百萬軍隊都有可能。
不過這是理想數字,要保障這麼多軍隊作戰,所需要的戰略物資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奧斯曼帝國最多能夠解決兩三層,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