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這個決定,弗朗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奧地利軍隊剛剛鎮壓了國內叛亂,又打垮了撒丁王國,順便還干涉了一次教皇國。
現在他手中有幾十萬見過血的老兵,有點兒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擁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老兵有多珍貴。
這意味奧地利陸軍的戰鬥力正處於巔峰狀態,不比這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差。
要是錯過了這個時間,等見過血的老兵們都退役了,那麼奧地利軍隊的戰鬥力也會慢慢下滑。
無論訓練如何嚴格,都不如讓士兵們到戰場上走一遭來的有效。幾次勝仗打下來,就成為驕兵悍將了。
這麼大的優勢,弗朗茨怎麼可能放棄呢?況且,奧地利軍方的老將已經老了,再不打他們就連發揮餘熱的機會都沒有了。
比如說拉德斯基元帥都八十好幾的人了,就算是他老當益壯,弗朗茨也不放心讓他上前線帶兵了。
這個時候,他們這幫老傢伙還可以在參謀部排程指揮,要是再過上十年八年,弗朗茨就不得不接受奧地利名將凋零的現實。
這是一個輪迴,任何一個國家也不可能永遠保持巔峰。如果不在這個時候完成佈局,未來再幹的話風險就大大增加了。
並不是說奧地利軍隊中就沒有後繼者,問題是名將都是戰場上打出來的。沒有在戰場上證明過自己的將軍,誰知道他是真有能力,還是在紙上談兵?
在不確定將領實力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打呆仗,利用國力延壓過去,不給敵人可趁之機。
這一點世界大戰的時候就證明了,德國人擁有全世界最出色的將領,擁有最多的名將,可最後他們還是輸了,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如此。
在消化掉南德意志地區前,奧地利顯然是不可能具備那種優勢的。靠國力或許可以壓垮普魯士,但是想要壓垮法國人,還是不要做夢了。
最後的結果是,1851年奧地利的軍費預算再次增加了,從原定的7395.72萬盾,上漲到了1.12億盾。
這樣的開支,如果不打仗的話,最多堅持三五年,奧地利政府就不得不放棄了。
這些增加的軍費都是陸軍的,海軍是不要指望了,無論是西進德意志地區,還是南進巴爾幹半島,都沒有他們表演的機會。
軍費增長的直接後果,就是奧地利的現役部隊被擴編到了51.2萬,同時民間也開始組建訓練預備役,這次的目標不是年增加20萬,1851年預備役要增加35萬人。
如果加上已有的58.6萬預備役部隊,理論上就擁有93.6萬預備役部隊。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預備役部隊每年都有兩三萬人年齡夠了從裡面退出。
這些預備役部隊,不是一年就可以訓練出來的。根據以往的經驗,預備役部隊經過了三年以上的訓練,才可以和入伍一年的新兵媲美。
當然,這裡面肯定要有退伍老兵帶,不然這個時間還要大大延長。
參加預備役訓練的青壯,自然是有優待的,比如說:免除3公頃土地的農業稅收,訓練中發生意外的可以享受軍人撫卹金待遇……
奧地利政府的突然擴軍行動,自然不是亂來的,外交部還通報了俄國人,既然大家是盟友這些問題還是需要溝通的。
聖彼得堡
接到了奧地利的通知過後,尼古拉一世就知道自家的戰略意圖暴露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戰爭準備的動靜那麼大,怎麼可能保密呢?
這又不是神話小說,從擴軍備戰、物資籌備,到最後發動戰爭,涉及到了的人員都上百萬,怎麼可能進行保密?
就算是沙皇政府用遠東戰略做幌子,也沒有任何作用。西伯利亞鐵路都還沒有修,把幾十萬軍隊送到遠東去,估計在半路上就餓死的差不多了。
開啟地圖就知道,能夠值得俄國人動員幾十萬軍隊搞事情的地方,就只有奧斯曼帝國。
尼古拉一世疑惑的問道:“奧地利政府不是說要修養生息,十年之內不能動武麼,怎麼這麼快他們就忍不住了?”
外交大臣卡爾-渥賽爾回答道:“陛下,奧地利已經從內戰中走了出來,甚至因為鎮壓亂黨,政府還發了一筆,沒收了大量的財產。
我們初步判斷,奧地利人是準備在我們進攻奧斯曼帝國的時候撿便宜,具體是圖謀南德意志地區,還是巴爾幹半島這個問題還不確定。”
淺言即止,他可不敢說奧地利政府抄貴族的家發了財。萬一沙皇產生了興趣,他就要倒大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