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地區擴張的機會。
在他看來神聖羅馬同盟,或者說是神聖羅馬帝國,就是用來抗衡普魯士人提出小德意志思想的最佳利器。
如果普奧兩國實力繼續壯大下去,擺在德意志邦國面前的就只剩下兩條路了,要麼加入普魯士領導的小德意志,要麼加入奧地利領導的神聖羅馬帝國。
沒錯,到了未來就不是神聖羅馬同盟,而是神聖羅馬帝國了。
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北德意志邦國多半會倒向普魯士王國,可是南德意志邦國就不一樣了,他們天然傾向於奧地利。
在弗朗茨的影響下,奧地利已經出現了普奧聯手瓜分德意志地區的聲音,這個聲音不光是在奧地利有市場,在普魯士同樣也不乏支持者。
沒有統一德意志地區前,普魯士人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們能夠統一德意志地區,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最高目標只是兼併北德意志地區。
容克貴族們還沒有後世那麼牛逼哄哄,讓他們去打敗奧地利、法蘭西,估計還沒有開戰一個個就慫回去了。
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打不贏。
要不然克里米亞戰爭中後期,普魯士王國就動手了,英法和俄國人陷入了苦戰,只要擊敗奧地利,他們就可以統一德意志地區。
不要看後世的德國軍隊天下無敵,但那是未來不是現在,普魯士王國的崛起是1848年改革過後,才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現在還是一個封建王朝,綜合國力制約了他們的軍隊實力。歷史上的成功充滿了巧合性,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都是在賭國運。
根本就不是教科書上說的那樣,贏在制度上、贏在了義務教育上、贏在了綜合國力上。
要是奧地利政府自己不作死,用人失當、軍事部署失誤,普奧戰爭就沒有那麼容易結束,只要拖上三五個月普魯士就只能哭了。
普法戰爭更是喜劇,已經飄了的拿破崙三世自認為是軍神再世,根本就沒有進行全國動員,匆匆就對普魯士王國宣戰,用22萬法軍和47萬普軍決戰。
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普法戰爭結束後,德國統一經過一番包裝過後,德軍的軍魂就建立了起來,戰鬥力達到了巔峰。
成功者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弗朗茨對正在崛起中的普魯士非常忌憚。
在他看來要麼提前打斷普魯士王國的統一之路;要麼就乾脆放任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地區,奧地利轉移發展方向。
這個選擇題由不得他來做,現實已經幫他做出了決定。奧地利民眾無法容忍喪失德意志領導者的地位,奧地利政府也承擔不起這個政治後果。
既然如此,弗朗茨就只能沿著第一條路走下去了。光打斷普魯士的計劃還不夠,既然奧地利的精力被牽制在了德意志地區,自然就要有所收穫了。
普奧聯手瓜分德意志地區,就是一個不錯的構想。作為補償,奧地利將會支援普魯士向別的方向進行擴張。
好吧,這是純粹在忽悠了。除了中二少年外,絕大部分政客都不會相信,奧地利會真的支援普魯士對外擴張,最關鍵的是他們沒有擴張方向了。
向北歐擴張,問過俄國人沒有?
向低地國家擴張,先看看法國人答不答應?
去海外搶殖民地,強大的海軍在哪裡?
“談判的問題,我們外交部會做好的。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同盟的共同利益在哪裡,我們又靠什麼誘惑他們加入進來?”梅特涅不鹹不淡的問道
既然是利益捆綁,就必須要先讓大家看到利益所在。
“我們可以仿照德意志關稅同盟,大家共同降低關稅,促進商品流通。
我們還可以把某些商品的銷售權,分包給各國的實力派,用利益收買他們。
比如說:我們具備競爭優勢的農產品。
如果我們直接銷售,肯定會損害當地貴族的利益,可是轉手給他們銷售,這種情況就不存在了。
本來這些邦國都要從外界進口糧食,從什麼地方買不是一樣?關稅降低了,大家的利潤還增加了。”財政大臣卡爾解釋道
簡單的說,就是出讓部分利益給當地貴族,換取奧地利工商業製品的暢通無阻。
貴族們的利益被滿足了,資本家們的利益自然就犧牲了。這些邦國都還是封建王朝,貴族還掌控著主導權,收買他們就收買了政府。
“不行,如果這麼做,我們的農產品利潤如何保障呢?”路易斯大公反對道
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