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軍方願不願意,奧地利的裁軍決議就這麼被確定了下來。政府的重心從軍事上,轉移到了地方建設上。
在這之上,更重要的國策還是義務教育,為了調動官僚們的積極性,弗朗茨決定採用考核制。
即:把義務教育的成效和官員的升遷掛鉤。
這裡面的核心還是奧地利語的推廣,畢竟這次義務教育的目的並不單純,主要還是為了統一語言文化,為民族融合打下基礎。
“從教會的購買的資產統計出來了沒有?”弗朗茨關心的問
財政大臣卡爾回答道:“陛下,還在統計之中,這裡面很多資產都是錯綜複雜,難以進行估值。
初步統計大約有四百七十八萬公頃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擁有386座大小礦山,包括金、銀、銅、鐵、煤等礦產;擁有不動產商鋪、住宅……”
弗朗茨點了點頭,這些資產確實不好進行估值,現金、古玩字畫之內的,早就被神職人員瓜分一空了。
就算有藝術品遺留,那也是放在教堂裡面的,奧地利政府也不可能去取。
這些不動產都有不少變成了某些神職人員的私產,只不過在奧地利政府的壓力下,他們被迫交了出來。
這由不得他們選擇,不動產根本就藏不住,不交出來他們就要去教皇國充當敢死隊了。
“這些資產的價值慢慢統計,先估算一下每年的收益,大約有多少?”弗朗茨問道
“大約在八千萬盾左右,這筆收益很穩定,基本上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卡爾回答道
這個數字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驚歎,自古以來宗教都是富裕單位,尤其是歐洲這種一神教體系,教會往往要比政府富裕的多。
他們擁有很多特權,比如說教會產業免稅,可以自由支配信徒的募捐款。
這還是宗教革命過後,要是在中世紀,教會還掌控著大半個歐洲大陸,國王、皇帝都必須要依附在他們之下。
“什一稅呢?”弗朗茨繼續問道
到了19世紀中期,奧地利的什一稅並不是教會的專享,君主和大貴族都會從中分一份利益。
改為教育附加費過後,這筆錢直接會進入財政部的腰包,自然不存在分享了。
什一稅起源於舊約時代,一直延續了下來,主要是針對農產品,包括穀物、小麥、水果、蔬菜、畜牧等。
稅率為固定10%,據弗朗茨所知那怕到了21世紀,仍然有某些地方在收取這項稅收。
法國人廢除的最早,18世紀的大革命時代就廢除了,歐洲各國在19世紀也陸續廢除了,英國人收到1936年。
“陛下,奧地利什一稅大約在八千萬到一億盾之間,不過考慮到實際情況,我們恐怕不能直接改為教育附加稅。”卡爾想了想說
“理由呢?”弗朗茨問道
“陛下,義務教育全體奧地利公民共同受益,如果我們收取教育附加稅,只是針對擁有土地的農民和貴族,這會有失公平。”卡爾提醒道
弗朗茨瞬間明白了過來,稅收的名字是不能亂改的,還要考慮到社會影響力。
如果改為教育附加稅,那麼就必須針對所有行業一起收,不然就不要指望貴族們會老老實實的納稅,還容易激發社會矛盾。
如果奧地利對所有行業都收取教育附加稅,那麼就必須要削減他們其他的稅收,否則就超過了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
表面上肉都在鍋裡,改一改也無所謂,實際上執行起來就難了。
首先無法承收這筆稅收的就是底層工人階級,他們的收入有限,好不容易給他們鬆了一下綁,再來一項教育附加稅,馬上又被打會原型。
這種事情是肯定不能幹的,弗朗茨還不想作死,丟掉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民心。
“財政部有什麼建議,避免這個問題?”弗朗茨關心的問
卡爾想了想說:“陛下,財政部建議什一稅還是由神職人員代收,不需要更改名字,財政部派人監督。
我們可以讓教皇陛下下一道命令,將奧地利的什一稅全部移交給政府,充當教育經費。”
得,奧地利政府這是準備把教廷變成他們的下屬機構了,拉仇恨的事情都讓教會幹了。
弗朗茨想了想說:“那好,教育附加稅的問題先擱置,讓教會繼續徵收什一稅。”
他實在是找不到拒絕的理由,為了奧地利的義務教育,這個黑鍋還是讓教會繼續揹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