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聯軍統帥的實際效力,就是誰用誰知道了。
本來大家都是競爭對手,這可不是口頭上的一個約定,就能夠消除相互之間隔閡的。
撒丁軍隊可以坐視托斯卡納人戰敗,波爾金同樣可以坐視撒丁軍隊和奧地利人苦戰。
“是,司令官!”保羅回答道
“命令部隊收拾行李,我們後天就撤退,把戰場留給撒丁人好了。”波爾金又補充道
坑隊友,誰怕誰啊?
波爾金可從來沒有把撒丁王國當成盟友,在他看來撒丁王國野心勃勃想要一統義大利,對教皇國的威脅還遠遠在奧地利之上。
沒有在戰場上倒戈相向,這就對得起“盟友了”。
從表面上來看,波爾金這次打了敗仗,要是不能洗刷戰敗的恥辱,回去肯定要倒黴。
不過,從政治上來說,這場敗仗卻是一場及時雨,讓波爾金度過了政治難關。
和奧地利人打了一仗,內閣政府那邊可以交代過去了,他已經執行命令了。
打不贏是正常的,這完全是“非戰之罪”,把敵人的實力放大一點兒就完事了,反正沒有人認為教皇軍能夠打贏奧地利,期待值不高。
當然,教皇那邊就要換一個說法了,比如說因為遭到奧地利軍隊的襲擊,增加了大量的傷員,撤退速度自然就慢了。
等慢吞吞的撤回去,國內的政治鬥爭也差不多該結束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因為需要,波爾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在打了一場敗仗過後,就退出了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