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半島的危機都沒有辦法解決,根本無力支援中東地區。
如果我們不想看到奧地利和俄羅斯瓜分奧斯曼帝國,把觸手伸到波斯地區,就必須要想辦法干涉。”
外交大臣麥克林:“首相閣下,干涉是必然的,可是現在時機還不成熟。
拿破崙三世剛死,拿破崙四世繼位還不到一個月,法國政府內部亂得一團糟。
被拿破崙三世壓制的反對派,這個時候都跳了出來,可能未來數年時間,巴黎政府都會處於內鬥狀態。
波蘭王位選舉馬上就要投票了,如果沒有外力干預,威廉一世勝出幾乎是必然的。
我懷疑柏林政府可能夠和維也納達成了交易,現在法國陷入內鬥,只要奧地利不出兵干涉,普魯士人的野心就要成功了。
這個時候,想要干涉近東戰爭,我們在歐洲大陸上找不到任何一個強力盟友,總不能指望我們的三寸不爛之舌,就讓奧地利和俄羅斯妥協吧?”
不列顛有制衡奧地利和俄羅斯的武器麼?答案是:有。
可惜威力不夠大,或者是根本就不能用。比如說:英俄兩國簽訂的貸款協議,倫敦政府可以隨時斷掉沙皇政府的錢袋子。
可這些貸款,也是有利益交換的。俄國人加入英國主導的貨幣體系,他們才提供這筆貸款。
要是真的撕毀了協定,沙皇政府勢必會退出英鎊——黃金體系,這是英國的金融財團萬萬不可能答應的。
盧布繫結英鎊的貨幣改革,才剛剛起步,距離完成至少還需要數年時間,在計劃完成前,沙皇政府他們必須要拉住了。
威脅奧地利更麻煩,搞不好還會爆發戰爭,兩個誰弄不死誰的國家開打,只會便宜第三者。
除非是逼不得已,正常情況下倫敦政府不可能做出這種決定。英國人的外交政策,永遠都是圍繞著國家利益轉的,損己利人的事情他們可不會幹。
財政大臣拉路克-羅伊德質疑道:“放任普魯士吞併波蘭,維也納政府這是瘋了麼?”
外交大臣麥克林:“維也納政府沒有瘋,普魯士想要吞併波蘭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現在才踏出第一步。
普波合併首當其衝的是俄羅斯帝國,就算是要犯愁,那也是沙皇政府頭疼的事情。
普俄之間必有一戰,這個時間可能就在十年之內。現在戰爭非比尋常,兩個大國開打造成的損失,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
普魯士想要做大威脅到奧地利,至少也要等他們徹底擊垮俄羅斯帝國再說。在此之前,柏林政府是不會挑戰維也納的。
如果奧地利人能夠德意志聯邦,雙方的實力差距還會拉大,戰略上也對普魯士形成了優勢。
或許弗朗茨大帝還等著普魯士人乾死他的好盟友,奧地利好順勢接受俄國人在巴爾幹半島的遺產,我不相信他們對君士坦丁堡沒有想法。”
拉路克·羅伊德點了點頭:“有這樣的盟友,俄國人真悲劇。可笑的是,現在全歐洲都認為奧地利是最可靠的盟友,維也納政府的信譽居然還是大家公認最高的。”
沒有人接這個話題,維也納政府的信譽是歐洲最高的,那是透過一系列的國際事件建立起來的。
不是一些可能發生的事情,就能夠詆譭的。說得天花爛墜,事情都沒有發生,誰能夠保證一定會發生呢?
如果在盟約規定期限內,維也納政府打盟友的注意,那肯定會聲名掃地。要是等盟約結束了,這種道德上的壓力就不存在了。
不可能結盟一天,大家都永遠是好朋友。玩兒國際政治的,沒有誰會那麼天真。
近些年,倫敦政府也在努力改變國際形象,只是他們賣隊友的案例太多,大家都防著一手。
即便是英法奧三國結盟了,可是法奧兩國私底下盟約依舊存在,並沒有宣佈作廢。
本來倫敦政府為了拆散法奧同盟才加入的,可是後來發現聯盟可以帶來更大的利益,馬上又轉變了方式。在挑撥法奧關係的同時,他們又在維護三國同盟。
英法奧三國都是殖民大國,大家都吃飽了,成為了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英國人還拿走了最大份額。
相比之下,後起之秀的新興強國,才是真正的威脅。畢竟資源、市場有限,老牌帝國在大碗吃肉,新興強國連湯都喝不上。心裡要是沒有點兒想法,怎麼可能?
要不是擔心新興強國崛起,早在數年前,普魯士就和波蘭合併了。
普波兩國有共同的敵人,普魯士對波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