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地方在賠錢,總體來看也僅僅只是實現了收支平衡。
當然,這只是單純計算殖民政府直接財政收入。如果計算殖民地對國內經濟的加成,那麼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英國人招人恨,那是他們佔據了最肥沃的土地。即便是採用最落後的統治方式,也可以直接贏利,並且比所有人賺得都多。
相比之下,法國人就悲劇了,和歷史同期相比,他們把“沙漠帝國”進行的更徹底一些。
既然是沙漠帝國,自然不要指望土地有多肥沃了。在地下的自然資源沒有開發出來前,法屬非洲就是爛地的集中營。
如果不是拿破崙三世當年從巴爾幹半島、義大利地區移民,對北非地區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開發,恐怕現在還會賠得更慘。
當然,沙漠多也不是沒有好處。至少在統治成本上,法國人的開銷就不大。
別的地區亂黨可以四處流竄、鑽山溝,沙漠地區只要遠離綠洲就死翹翹了。所以,法國人在北非的統治還是相當穩固的。
捋清了思路,弗朗茨非常清楚:透過談判調解國際紛爭,減少國際衝突已經是大勢所趨。
在利益的驅使下,幾乎所有的殖民帝國都有減少殖民統治成本的訴求。這種背景下要是阻攔,就站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面。
弗朗茨不喜歡螳臂擋車,既然是大家共同的訴求,那就參與進去好了。
奧地利也是殖民帝國中的一員,減少一些紛爭同樣也是獲利者,只是沒有英國人拿得多。
弗朗茨:“緩和國際衝突,減少殖民地維護成本,對大家都有好處,我們沒必要做這個惡人。
現在大家還是想想看,這次我們能夠拿到哪些地區。”
殖民地維護成本真的可以減少麼?
弗朗茨內心深處是不相信的!
或許短時間內的確可以減少,可是長期來看是註定會增長的。尤其是人口稠密的地區,未來的統治成本必然會大幅度增加。
別的事情都好處理,唯獨思想、主義這些東西是不可控的,只要傳遞了出去,就無法再收回來。
種子已經撒出去了,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生根發芽,然後開花結果。
費利克斯首相:“陛下,這次瓜分會議,實際上我們已經淪為了看客。適合我們,並且能夠拿到手的地方太少了。
現在可供殖民的地區就只剩下了奧斯曼帝國、波斯、遠東、中南半島部分地區、以及東非部分地區。
南美地區勉強也算,不過他們已經獨立了,出於統治成本的考慮,這些地區只適合作為經濟殖民地。
最適合我們的是奧斯曼帝國,別的地區要麼是競爭對手實力太強,要麼是距離太遠,我們鞭長莫及,拿到了也得不償失。
英法不會放任我們吞併奧斯曼帝國,所以這次瓜分盛宴,我們很難有所收穫。”
“經濟殖民地”這是隨著殖民統治成本日益高漲過後,歐洲學者提出的新概念。
簡單的來說,就是直接統治成本太高,改為扶持代理人統治,透過不平等的貿易協定攫取財富。
這個觀念的擁護者還不少,在大家的認知中殖民地就是為了賺錢的,只要能夠賺到錢,用什麼方式統治並不重要。
費利克斯首相提出來的都是大塊殖民地,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邊角料,只不過因為面積太小,或者是經濟價值太低,不值得重視。
在這些需要瓜分的地區中,最富庶的無疑是遠東地區,不過這裡形勢最為複雜,列強勢力雲集。
奧地利在當地沒有根基,已經錯過了參與進去的機會。況且,距離太遠,超過了奧地利的實力投放極限。
波斯被英國人視為囊中之物,又在臨近印度地區,被約翰牛看得死死的,誰碰就和誰翻臉。
中南半島普魯士王國佔了一角,英國人參合了一手,法國人又在拼命爭奪,這個時候奧地利參合進去,肯定會被擠出來。
東非地區對奧地利來說,已經是可有可無的“雞肋”。經濟價值有限,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賠錢,戰略要地又被英國人捷足先登,想要拿到手幾乎不可能。
南美各國雖然適合作為經濟殖民地,可是因為距離的緣故,英法在當地的影響力更大,奧地利有影響力的也就臨近中美洲殖民地的哥倫比亞。
弗朗茨無奈的點了點頭,最後這一場殖民盛宴,奧地利已經不在是主角。冒然參合進去,還會被聯合排擠。
“是我太貪心了,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