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
麥克林擺了擺手:“我們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了,近東地區就剩下一個奧斯曼有成為強國的潛力,總不能讓我們扶持希臘人,制衡奧地利吧?”
扶持希臘人,那就是一個笑話。一個人口不過百萬的國家,不列顛再怎麼投入,也不可能把他們變成一個強國。
格爾斯頓首相:“扶持奧斯曼帝國可以,但是必須要把握好這個度,一旦發現事不可為,必須要及時止損。
不過法國人該怎麼辦?現在西班牙政府親法,法國人的西線穩定了,等他們完成了內部鬥爭,恐怕又要爭奪歐陸霸權。
以維也納政府的作風,他們未必會和法國人對上,到時候很有可能爆發新一輪的大兼併活動。”
這是最糟糕的結果,如果任由大國吞併小國,不列顛的超然地位就很難保障了。
麥克林搖了搖頭:“首相閣下,你多慮了。無論是法蘭西,還是奧地利,短期內都不會對外擴張。
隨著民族主義的崛起,擴張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法國人就是一個例子,吞併了義大利地區,這麼多年都沒有消化掉。
奧地利把統一德意志地區的口號喊得驚天動地,實際行動的時候卻非常保守。如果不是他們一直在向德意志聯邦滲透,我甚至覺得他們已經放棄了。
即便是沒有放棄,維也納政府統一德意志地區的熱情也不高。
新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體系,雖然比之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更加嚴密,可是邦國權利仍然不小。
德意志地區已經習慣了邦國政治,要是強行打破這種模式,反而容易出事。
奧地利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新神聖羅馬帝國至少拿走了部分核心權利,甚至篡改了帝國議會的投票規則。
憑藉體量上的優勢,奧地利穩穩的壓住了幾個邦國。可要是剩下的德意志邦國都進入了帝國議會,那麼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按照每個邦國最少一票計算,奧地利在帝國議會中的票數就無法佔到絕對多數。那麼就會出現德意志聯邦帝國一樣的情況,一群小邦國在議會中聯手限制中央政府的權利。
要是更改遊戲規則,又會影響到皇權。對一名皇帝來說,屁股下面的位置,遠比多佔領一點兒領土更重要。”
這些判斷沒有錯,以目前的國際局勢來說,確實是如此。等過上幾年各國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情況又不一樣了。
別的不說,最近百年來德意志邦國在不斷減少,就是一個現實問題。
某些邦國君主絕嗣,王冠落入親戚手中,透過聯姻的方式實現了邦國合併。這方面哈布斯堡家族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奧地利帝國就是這麼來的。
除了每個邦國一票外,新神聖羅馬帝國議會還有每三百萬人口產生一票的規矩,實際上就是弗朗茨提前預埋的手段。
奧地利人口增長速度很快,殖民地本土化後也是跟著中央政府直轄的,即便是加入一堆邦國,中央政府拿到過半的票數同樣不難。
不過外交要著眼於未來,更要著眼於現在。不把眼前的事情處理好,還談什麼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