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而過,一晃3月份就過去了。宣戰一個月不打,要是換個時間點,弗朗茨都能把這當成一個笑話。
沒有辦法,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這種扯淡的事情,在現實中就真的發生了。
為了給奧斯曼帝國爭取時間,歐洲各國以蝸牛般的速度撤僑。美其名曰處理財產,實際上就是爭取時間給奧斯曼帝國搶運物資。
一旦戰爭打響,就不要指望自由貿易了。維也納政府可是早早發出了照會,任何船舶進入交戰區域後果自負。
這也是大家達成的默契。要是奧斯曼帝國完蛋了,英法等國的債務都打了水漂,不安撫一下各國受傷的心靈怎麼行呢?
奧斯曼好歹也是一個老牌帝國,即便是沒落了,家底也還是有的。當年縱橫歐亞大陸,他們可搶了不少好東西,付款能力還是很強的。
在生死存亡面前,蘇丹政府可是竭盡全力籌款購買物資。皇宮中的珍寶都搬空了,貴族們也象徵式的拿出了一部分財富,支援這場戰爭。
除了這個原因外,替俄國人練兵也是一個原因。渡海作戰不是開玩笑的,如果只是在愛琴海打轉還好,毛熊的身體好應該能頂得住。
要是進攻更遠的地區,士兵們沒有經過海上航行訓練,路上就要倒下一大片,上了岸也是軟腳蝦,靠什麼打仗?
沙皇政府都是一幫旱鴨子,又沒有渡海遠征的經驗,可以不把這當成一回事。
奧地利可是有豐富經驗的,要是不進行訓練,把暈船的傢伙踢出去,到時候就等著哭鼻子吧!
面對一個不靠譜的盟友,弗朗茨還是決定忍了。不管怎麼說,俄國人也是在為奧地利戰鬥。
小亞細亞半島打得越慘烈,中東地區的戰爭就會越順利。這十五萬俄軍,最後能夠剩下一半都是上帝保佑。
如果俄軍指揮官能力不夠的話,沒準還要換上一輪。再好的戰略,都需要有人去執行。
理論上,有海權優勢,可以避實就虛,專門攻擊敵人的薄弱地帶。但這還涉及到了情報,指揮官的判斷力,軍隊的調動速度等多方面因素。
奧斯曼可是宗教帝國,蘇丹政府已經號召聖戰了。甭管他們的戰鬥力怎麼樣,至少肯拼命的人多。
前期的抵抗肯定會非常激烈,只有等慘痛的傷亡超過他們的心裡承受能力後,這種情況才會發生改變。
沙皇政府不是想要借奧地利的手練兵麼?沒有問題,戰爭結束過後保管給他們練出一支精兵來,只不過中途需要多流點兒血。
吃虧還是佔便宜,這個問題就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看著奧斯曼帝國的準備,弗朗茨都想要虛晃一槍休戰算了,或許過上三五再去進攻更加合適。
到時候奧斯曼帝國重金買下的戰略物資,也差不多報廢了,政府的錢包也被掏空了。
或許多喊幾次狼來了,還有可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想想就可以,這次真正的目標本來就不是奧斯曼帝國,弗朗茨不可能為了次要目標改變既定戰略。
愚人節過後,最後通牒時間早就過去了。到了這一步,已經不容弗朗茨拖延時間了。
“命令海軍出擊,炮轟奧斯曼帝國沿海城市。記得先禮後兵,我們是文明人,在炮轟之前,先派飛艇撒傳單。”
這個年代炮轟港口城市,那是一點準頭都沒有,能取得多少戰果全靠人品。造成的破壞力,遠遠比不上恐慌帶來的後果嚴重。
向來愛惜羽毛的弗朗茨,自然要先禮後兵了。萬一港口的民眾都跑路了,豈不是連驅逐工作都省了?
炮轟港口城市的目標也不僅僅只是為了製造混亂,更多的還是進行火力偵查,選擇登陸地點。
奧斯曼帝國沿海港口眾多,不可能全面佈防,總會有薄弱點。
這個年代沒有無線電臺,戰爭爆發後收集情報非常困難。就算是拿到了情報,想要傳遞回來都要去波斯繞道,時間上根本不允許。
甚至還有可能是陷進,這就需要考驗指揮官的判斷力了。
……
君士坦丁堡,聯軍司令部
“1874年4月5日上午10點,我地中海艦隊向菲尼凱港、阿拉尼亞港、阿納穆爾港發動炮擊。
初步判斷菲克尼港火力防禦等級為c級,阿拉尼亞港和阿納穆爾港火力防禦等級為d級。
1874年4月6日下午3點,黑海分艦隊向阿瓦、卡拉蘇發動炮擊,初步判斷敵人火力防禦等級為啊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