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要鍛鍊,次子也不能閒著。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海外殖民地的總督管理模式,越來越跟不上時代。
看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就知道了,現在已經是狼煙四起。雖然有外來勢力參與的緣故,但是本身統治方式跟不上時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神羅的殖民地尚且穩定,主要是弗朗茨分封了一批貴族出去。有一幫為自己打工的傢伙,在鎮壓各種不服。
毫無疑問,這種封建統治更加落後。唯一的優點是能夠激發手下的工作熱情,最大限度開發個人潛力。
憑藉封臣體系和利益的雙重束縛,一代兩代人肯定沒有問題,三代四代憑藉神羅的強勢,也不會出大問題。
再往後就說不準了。人的忠誠度是經不起時間消磨的,越到後期利益所佔的比重就越大。
現在海外殖民地經濟落後,不得不依賴本土支援,自然是親如一家人。
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未來就說不準了。當有一天殖民地經濟發展起來,不願意繼續充當原材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時,雙方的矛盾就產生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中央政府再怎麼公正,處理問題的時候也會有所傾向。一次兩次問題不大,十次八次就要離心離德了。
與其等局勢惡化到分道揚鑣,還不如趁現在關係親密的時候做出處理,給予殖民地更大的自主權。
顯然,總督制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原時空英國人已經做過這方面的嘗試了,最後因為凝聚力不夠,被美蘇有機可乘。
既然總督管理制不能滿足需求,那就繼續分封制好了,按照神羅的傳統建立邦國。縱使後面玩兒崩了,那也是肉爛在自家鍋裡。
事實上,殖民運動興起過後,在海外搞分封制也並非是弗朗茨的首創。
無論是兩牙,還是英法,都曾經在海外分封過貴族。只不過國內的抵制力量太大,把實封玩兒成了虛封。
除了個別小貴族,真的拿到封地外,大部分貴族都只有一個名義上的爵位,封地治理權被政府拿走了。
既然要玩兒虛的,自然不能指望人家捨棄本土的美好生活,跑去窮鄉僻壤的殖民地奮鬥。
神羅崛起之後,見識到了封地貴族的戰鬥力後,各國也不是沒有想過效仿。
只可惜這個時候大局已定,又有資產階級、官僚集團拼命阻攔,國王封個把貴族還行,想要大肆分封根本就不可能。
反對的理由非常高大上,殖民地是國家的,屬於全體國民所有,不能讓個人給篡奪了。
一句話把殖民地開闢者的功績全部抹掉了,好像殖民地就是天上掉下來的。
稍微有點兒見識的人都知道,在殖民地開闢過程中政府固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真正的主力還是移民。
“殖民地是國家的,屬於全體國民”,表面上確實在維護國民利益,實際上這後面還要補上一句——“殖民地的利益屬於官僚和資本”。
反對的本質,還是出在利益分配上。
按照神羅的分封模式,中央政府只是控制主要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剩下的土地大都拿出去分封給了有功之臣,沒人要的地區通通歸皇帝。
受益群體主要是士兵和移民,運氣好的成為封地貴族,運氣一般的也能夠獲得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
官僚和資本家雖然也有收穫,但是和一朝崛起幸運兒相比,明顯要小得多。
嫉妒使人瘋狂,本著我得不到,也不能讓其他人得到的心裡,反對是必然的。
只不過德意志地區特殊,長年的諸侯混戰,讓貴族主導的軍方一直處於強勢地位。再加上一個捨得分贓的皇帝,能夠壓制住國內的官僚和資本。
其他國家就不一樣了。以不列顛為例,高層的位置都被文官把持著,軍方被壓制死死的,又沒有一個強勢的皇帝,分封自然推行不下去。
軍方都只能跟在後面喝湯,普通移民更是受剝削的物件。長時間被掠奪財富,擱在誰身上都受不了。
原時空殖民帝國崩潰,除了美蘇在搞事情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資本和官僚拿得太多了。
尤其是到了後期,民族主義覺醒殖民成本上升,官僚和資本又拿走了太多的利益,殖民地直接出現虧損。
伴隨著經濟緊張,殖民政府不得不壓縮開銷,直接損害了軍方和移民的利益。連湯都喝不上了,大家自然不願意為殖民帝國賣命。
賣命的人沒了,殖民地變得越發混亂,維護成本繼續攀升。普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