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萬物開始復甦。在陽光的照耀下,枯萎的椿樹重新吐出芬芳的紅芽,彷彿在訴說著歷史的輪迴。
閱兵前的演練開始了,望著從世界各地匯聚而來軍隊,施利芬卻是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
甭管是軍官團,還是普通士兵,走在方陣佇列中,都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普魯士軍隊固然精銳,可是各地參加閱兵的隊伍也不是草包。想要踩著別人的肩膀脫穎而出,根本就不可能。
“標新立異”,那完全是想多了。所有的閱兵環節,都是提前設定好的,參加檢閱的部隊只需要按照計劃執行。
“軍令如山”可不是開玩笑的,自作主張玩兒新花樣,不管結果如何,軍事法庭都是必須要上的。
施利芬想吸引皇帝的目光不假,卻不準備透過作死來實現。真要是把國慶閱兵搞砸了,不光自己要完蛋,搞不好部隊番號都會被取消。
甭管普魯士軍隊過去多麼輝煌,但是在目前神聖羅馬帝國的國防體系中,他們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
純粹是有他們不多,沒他們也不少。擁有1.3億人口的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絕對的優勢。
如果只是沒有辦法吸引皇帝的目光,那也就罷了。畢竟,這種事情的機率本來就很低,他們還有備用方案。
更令施利芬心酸的是,在抵達維也納的諸多軍隊中,他們成為了最寒酸的存在。如果這也算引起注意力,那麼他們真的成功了。
其他邦國軍隊都是駕著裝甲車來的,看上去就非常有氣勢,而普魯士軍隊卻是騎馬來的。
雖然騎兵還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但鋼鐵洪流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主線。尤其是親身經歷過反法戰爭的各國,都堅定了發展裝甲坦克的決心。
追逐熱點是人性的本能。不管是大邦國,還是小邦國,但凡是保留軍隊的,都給自己搞了一堆新玩具撐門面。
如果不是交管部門禁止,估計還會有人開著飛機、坦克過來。
反正每個邦國參加閱兵的人數都不多,少則數人、多則百來人,用啥交通工具都一樣。
既然如此,當然是怎麼風光怎麼來了。畢竟,大家都是要面子的,當著全國民眾的面,怎麼也不能丟人不是。
要知道電影已經誕生了,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次閱兵式,肯定是要保留影像資料的。一旦被記錄下來,那就是永恆的汙點。
事實證明,這完全是想多了。
飛機大炮、坦克裝甲,中央軍負責表演就行了。參加檢閱的邦國軍隊,都是走步兵方陣。
這個結果,只能讓施利芬略微有一絲欣慰,更多還是苦澀。看著被從前還不如自己鄰居們一個個超越,哪個感受絕對不會美妙。
……
神聖羅馬帝國的大閱兵,牽動的不光是國內民眾的心,同樣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作為新崛起的霸主,維也納政府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外界的“政治解讀”。即便是沒有目的,也會被人解讀出目的來。
最關注這一切的自然是剛剛抵達維也納,想要獲得外交支援,和政策貸款的西班牙外交大臣儒尼奧爾。
……
在維也納使館區,有一排層級分明、高低錯落,充滿了陽光和活力的建築物。
幾乎所有人到了這裡,都會停下腳步,欣賞這座充滿藝術氣息的西班牙式建築物。
或許這是老派帝國最後的倔強了。儘管西班牙已經衰落,但是在外交上的投入卻從不寒酸,至少駐維也納使館是如此。
“布拉德伯爵,你在維也納待了二十年,若說西班牙誰最瞭解神聖羅馬帝國,絕對非你莫屬。
維也納政府在這個時候搞閱兵,你覺得他們真的只是單純為了向英國人示威麼?”
儒尼奧爾沒有辦法不多想,別看維也納政府很少搞事情,可是一旦搞起事情來,那都是石破天驚。
就“閱兵”事件本身來說,那是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要是擱在之前,儒尼奧爾也不會這麼關注。
現在不一樣了,歐陸戰爭已經結束三年多,經濟危機眼瞅著也要過去了。初步完成對德意志各邦國整合的神聖羅馬帝國,已經走出了虛弱期。
養好了身體的雙頭鷹,總是要出去捕獵的。再怎麼改變,鷹還是鷹,不可能改吃素的。
縱觀當今世界,唯一有實力和神聖羅馬帝國抗衡的就只有不列顛了,俄國人最多算半個。
從表面上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