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的重要。”
比利時倒向奧地利也是迫不得已,現在對他們野心勃勃的是法國人,而不是相隔數百里的奧地利。
加入英法一方,就是與虎謀皮。盟友的身份,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一個操作不好,就被人給生剝活吞了。
選擇簽訂密約,實際上就是利奧波德二世的避險之策。
能瞞天過海最好,實在是瞞不過去,能晚一天暴露,也晚一天承擔風險。
……
和比利時相比,北德意志聯邦就熱鬧了,反對的支援的不一而足。
本來說好保密的,結果不等爭論出一個結果出來,訊息就已經滿天飛了。
沒有任何意外,當事情擺在了桌面上時,也意味著奧地利的拉攏計劃失敗了。
迫於英法的壓力,西班牙和瑞士先後婉拒了維也納政府的提議,至於比利時也只是暗中在接觸,明面上比利時政府同樣不敢站隊。
……
失敗的訊息傳來,弗朗茨並沒有感到奇怪。誰都不是傻子,奧地利現在出面搞反法聯盟本質上就是在拉炮灰,根本就騙不了聰明人。
隨著法國經濟的恢復,國內主戰派的聲音越來越大。
以貴族為首的軍方想要戰功,資本家想要解決煤炭供應問題,這些恰好都是戰爭能夠解決的。
要不然的話,也不會出現英國人丟擲一個誘餌,法國政府就願意放棄兩國之間的百年仇恨——結盟。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拿出了一份檔案,說道:“陛下,這是和比利時政府談判的初步成果,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權利與義務的分配。
比利時政府藉口自身實力不足,只願意承擔部分戰爭責任。
僅限於:法國人入侵中歐,他們才會出兵參戰。
如果我們和法國人在義大利地區爆發戰爭,比利時只答應給予物資上的援助,明面上他們要保持中立。”
有限戰爭責任,實際上就相當於不承擔戰爭責任。
開啟歐洲地圖就知道,法國人入侵中歐的最佳路線,就是從比利時借道。
敵人都打上門了,就算是沒有聯合防禦條約,比利時也只能硬著頭皮頂上去。
看似明奧地利有些吃虧了,實際上這才是相對公平的條約。
就比利時的體量,真要是法奧在義大利地區開打,他們加入進來也起不到作用。
法國人一支偏師就可以擊敗他們,到時候奧地利還是免不了出兵救援。
拉攏比利時的最大價值,不是指望比利時能夠爆發多強的戰鬥力,發揮多大的作用。
主要是奧軍在戰場上佔據上風過後,可以從比利時借道長驅直入,獲得戰略上的主動權。
沒怎麼猶豫,弗朗茨就做出了決定:“答應他們的要求,不過要加上一條借道的要求。
如果我們和法國人爆發戰爭,需要借道的時候,作為盟友他們必須要放行,並且幫忙維護好後勤。
作為回報,戰爭勝利後戰利品也有他們的一份,法比兩國存在爭議的領土,可以全部歸他們所有。”
空頭支票誰不會開,反正許諾出去的是法國領土,比利時要是有胃口就送他們好了。
不光是比利時,實際上但凡是有盟友加入,弗朗茨都不介意他們在法蘭西獲得一塊土地。
對待敵人嘛,自然是要狠狠的削弱。原時空的普法戰爭,沒有能夠完美收官,就是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削弱法蘭西。
無論是賠款,還是割地,都只能讓人感覺肉疼,根本就致不了命。
要是普魯士王國當時外交再靈活一點兒,忽悠住了西班牙、比利時、瑞士、義大利等國,拉著大家一起上去分贓,或許結局就大不相同了。
當所有的鄰居都拿了好處後,大家處於了同一戰線上。作為勝利者,沒有人希望看到再次敵人復興。
到時候,就是大家一起聯合打壓法蘭西。巴黎政府就算是再厲害,也頂不住那麼多敵人一起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