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辦法,漢諾威實力有限,沒有能力壓服這群小邦國,加上民眾又不支援中央政府,德意志聯邦從建立開始就處於弱勢地位。
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兩代德意志聯邦皇帝都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說:努力發展經濟、開闢殖民地、合併普魯士王國等一系列措施。
成果是顯著的,效果麼這能說是一般般。畢竟這些東西,滿足不了民族主義者的胃口。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反法戰爭已經是喬治一世最後的機會。只要在戰爭中樹立了足夠的威望,戰後才有一搏之力。
“陛下,德意志聯邦的內部問題太過麻煩了。喬治一世想要在戰爭中獲得威望,就少不了普魯士王國的支援。
問題是經歷了兩次普俄戰爭的教訓,普魯士政府已經逐漸傾向於保守,不願意繼續進行冒險了。
因為政治上的變局,原本他們達成的條件,普魯士政府現在已經不準備履約了。
喬治一世正在為說服普魯士政府而努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很大的機率會失敗。
主要是奧地利人不會給他這個機會,維也納政府一旦介入,喬治一世所做的努力就全部白廢了。”
外交大臣朱爾解釋道,令利奧波德二世欲哭無淚。德意志地區是否統一,這和比利時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無論是整合起來的德意志聯邦,還是統一的神羅帝國,對比利時來說就是大象和小象的區別。
大象惹不起,小象同樣也惹不起,反正都是夾著尾巴做人,最終的結果都一樣。
沉思了片刻功夫後,利奧波德二世狠狠的說道:“再催促一下維也納政府,告訴他們要是再沒有援兵,我們就要投……完蛋了。”
幸好利奧波德二世及時反應了過來,要不然就要鬧出拿“投降”威脅盟友的笑話了。
……
援兵雖然沒有抵達,軍官團已經先行一步抵達了前線。
為了贏得最終勝利,弗朗茨直接把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派到了西線。
這也是無奈之舉,並非奧地利無將,關鍵是西線戰場需要聯合指揮。
毫無疑問,聯軍的指揮權落到了奧地利手中。比德兩國就算是想要爭,也沒有底氣。
拿到指揮權容易,要指揮多國聯軍可不容易。沒有一個夠份量的人擔任主帥,可壓不住陣腳。
奧地利軍中宣告最響亮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就成為了最佳人選。
聯軍沒有組建完成,但是聯軍指揮部已經提前誕生,阿爾布雷希特大公也提前開始履行職責。
局勢對聯軍越發不利,眼瞅著阿登森林就要不保了。放下了手中的資料,阿爾布雷希特大公也有些坐不住了。
看似現在的戰爭和奧地利沒有多少關係,反正死的不是奧地利人,損失再慘重也是盟友的事。
可實際上,並非那麼回事。無論是比利時還是德意志聯邦都是反法的重要力量,現在他們損失慘重了,未來就反擊法國的重任就只能由奧地利自己抗著。
尤其是他們還控制著戰略要地,一旦落入了法軍手中,再想要奪回來,後面勢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