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兩國可以坐享其成發戰爭財。
從目前兩國對我們的支援力度來看,發戰爭財的嫌疑可以排除,他們給我們提供的資金光貿易還收不回成本。
其二、利用我們重創不列顛,然後瓜分不列顛。
這種可能性更小。儘管法國人再三許諾,會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同英國人開戰,但他們要求奧地利先向英國人宣戰。
我們試探過了,維也納政府沒有做好同英國人翻臉的準備,更不用說和英國人開戰了。
其三、法奧兩國想要利用阿富汗戰爭,拖住我們和英國人,以方便他們在歐洲大陸採取行動。
具體是什麼行動,暫時還是無法確定。從法奧兩國的表現來看,我們可以判斷法國政府表現的更熱切一些。奧地利政府表現的相對冷淡,他們似乎還沒有下定決心。
基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初步可以判斷,法奧兩國並沒有達成一致,甚至兩國這次的戰略目標還有可能發生衝突。
我個人覺得法奧兩國的目標應該是中歐地區。
奧地利想要趁機統一德意志地區,但是他們心裡又沒有底,沒有把握在法國人的阻擾之下完成統一,又不甘心放棄這個機會。
法國人企圖利用這個機會向中歐地區擴張,目標應該是吞併比利時和德意志聯邦的部分地區。
主要是萊茵河以西的領土,那裡有法國人最需要的煤礦,可以彌補他們資源上的短板。
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法國政府的胃口未必有這麼大。
畢竟德意志聯邦的實力也不弱,還有奧地利在側,肯定會出兵干涉。從實力上來看,法國人對德奧聯軍的勝算並不高。
除非法國人能夠速戰速決,搶在奧地利出兵前,造成佔領上述領土的既定事實,以萊茵河天險阻擋德奧聯軍。”
戰略計劃不是想藏就能夠藏的,不需要證據,只要有動機就夠了,毫無疑問法奧兩國都有向中歐擴張的動機。
在發起同英國人戰爭的同時,沙皇政府也沒有忽視對歐洲大陸的關注。
事實上,要不是歐洲大陸上法奧兩國互相牽制,沙皇政府也不敢全力南下。
陸軍大臣伊萬諾夫搖了搖頭:“我贊成閣下的判斷,第三種情況的可能性最大。
不過具體細節上,我有不同看法。法奧兩國對中地區有興趣不假,可是德意志聯邦的實力不弱。
奧地利要兼併德意志聯邦,可以透過政治手段從內部動手,還有幾分成功的可能性。
法國人要是強攻德意志聯邦,就算是奧地利不出兵干涉,他們都會蹦掉幾顆牙。
這一點法國政府不可能看不到,與其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冒險,還不如退而求其次吞併比利時算了。”
因為普俄戰爭的關係,沙皇政府對德意志邦國的戰鬥力評估,全部提升了一個檔次。
單純從紙面上來看,現在的德意志聯邦實力可不弱。
軍事實力和昔日的普波聯邦差不多,經濟總量僅次於英法俄奧四國,重工業和法蘭西持平,人口兩千五百多萬。
以己度人,伊萬諾夫元帥不認為法國人會去啃這個硬骨頭,尤其是這個骨頭後面還有一頭準備狩獵的獅子。
相比之下,吞併比利時的難度就要低得多了。比奧密約的事情,大家都不知道,從明面上看來吞併比利時也就得罪了英國人。
不過就英法關係而言,得罪也就得罪了。連給俄國人發放戰爭債券的事情都幹了,還有什麼是法國人不敢幹的。
外交大臣奧斯卡·希門尼斯聳了聳肩:“元帥,法國人可沒有你這麼理智,他們可是一直以世界第一陸軍自居的。
你沒有去過法國,可能不知道,法國人特別的傲氣。從拿破崙三世開始,法國政府就在宣揚法蘭西無敵論。
很多法國人的觀念還停留在拿破崙時代,自認為天下無敵。即便是我們在近東戰爭中曾經擊敗過他們,也沒有改變這一切。”
近東戰爭不能算,英法俄三國都以勝利者自居,唯一承認自己是輸家的只有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奧斯曼帝國。
奧斯卡·希門尼斯可以拿近東戰爭說事,伊萬諾夫元帥卻沒有臉提近東戰爭。
雖然俄軍確實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但是在戰術上卻輸的一塌糊塗。所謂的勝利,完全是靠人命堆出來的。
俄軍的戰損比,根本就沒法看。很多時候俄軍兩倍的兵力,還被人家按在地上揍。
在伊萬諾夫元帥這種正統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