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冬天很冷,不過嚴寒沒有擋住戰爭的腳步。不知道是英國人太無能,還是俄國人太厲害。
1889年的最後一個月俄軍如同開了掛一般,先後拿下了馬扎爾謝里夫、昆都士、恰赫恰蘭,阿富汗地區五分之一的領土易主。
就連英軍重兵雲集的瓦罕走廊和赫拉特也是搖搖欲墜,隨時都有可能被攻克。
開啟窗戶,寒風呼嘯而過。望著飛舞的雪花,帕特里克中將打了一個寒顫。
零下十幾度的鬼天氣,對英軍實在是太不友好了,不列顛就從來沒有過這麼冷的天。
不要說出去作戰了,就連呆在燒著火爐的指揮部,帕特里克中將都感覺寒風刺骨。
國內那幫官僚們錯估了形勢,準備的預寒棉衣是按照國內溫度配置的,根本就不頂事。
幸好後勤部的官僚們發揚了優良傳統,按照之前的人數準備了棉衣。
陣亡、失蹤計程車兵自然是不需要了,外出執行任務的官兵能夠套上兩層棉衣。
即便是如此,入冬已來英軍非戰鬥減員人員還是急劇增加。某些地區非戰鬥減員人數,還超過了和俄軍作戰的傷亡人數。
前線的失利,與其說是俄軍太厲害,還不如是阿富汗的冬天太磨人。
尤其是對一些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印度士兵來說,阿富汗的冬天就是人間地獄。
手、腳、耳朵、臉……全身上下只要露在外面的,就沒有一處是好的。
相比之下,對面的俄軍就要好得多,雖然也有非戰鬥減員,但那只是極少數。
除了個別地區外,阿富汗的冬天比起俄羅斯帝國來說,完全可以稱得上暖冬。
結果自不用說,俄軍士兵在這裡如魚得水,英軍在這裡度日如年。
炮火的轟鳴聲還在繼續,赫拉特攻防戰再次開始了,親臨前線坐鎮指揮的帕特里克中將,此刻已經慌了。
他終於明白,為什麼俄國人敢在冬天降臨前發起戰爭了。
“國內的援軍什麼時候能夠抵達?”
印度援軍是指望不上了,戰爭進行了三個月,印度總督已經先後給他派出了十五萬援兵。
數量看起來是不少,可惜戰鬥力實在是太感人。依託工事防守還湊合,參加野戰就是送人頭。
尤其是冬天降臨後,長年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印度士兵,很多人都出現了凍傷,近十分之一的人喪失了戰鬥力。
相比之下,不列顛的本土士兵就要好得多了,不僅戰鬥力更強,就連抗凍能力也要強得的多。
英倫三島也是有冬天,儘管沒有這麼冷,可是零下幾度的天氣還是有的。
在這種背景下,英軍士兵的普遍適應能力,都要比從來沒見過雪花的印度士兵強得多。
背後的中年軍官回答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國內的首批援兵,將在一個半月後抵達。”
從戰鬥爆發到援兵抵達,僅僅只花費四個半月,對大英帝國來說,這也是質的提升。
按照以往的慣例,能夠在半年內將援兵派過來,那都是國內的官僚勇於任事。
當然,這次高效率也是被逼出來的。敵人是不可一世的俄國人,又是衝著印度來的,英國政府想不緊張都難。
儘管這個效率已經不低了,但是帕特里克中將還是不滿意。前線的局勢刻不容緩,拖得時間越長,後面的仗就越難打。
“再派人去催,另外通知他們準備好禦寒物品,阿富汗的冬天可不好過。”
儘管現在說這些,可能已經有些晚了,帕特里克中將還是選擇了提醒。
遠征軍司令官不好做,印度殖民軍的傷亡無所謂,可是英軍主力一旦傷亡慘重,帕特里克中將就要倒大黴。
國內短時間內是指望不上了。遠征軍遇到的情況雖然彙報了上去,可是等國內那幫老爺們做出決定,再組織生產、運送過來,冬天估計也差不多要結束了。
讓援軍做禦寒準備,實際上也是讓官兵們自己想辦法。
英軍沿途要經過不少地區,理論上來說是能夠採購一部分禦寒物資的。
反正命是自己的,要不要為了增加戰場上的生存機率砸錢——隨意。
……
頂著寒風,一支運輸車隊緩緩駛出了傑曼城。從車隊前進的方向上判斷,大致可以確定這是通往阿富汗地區的。
“都給我打起精神來,馬上就要進入阿富汗地區了。那邊可不太平,一不小心就要提前見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