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每一次中轉,都需要進行搬卸物資,沿途會浪費大量的時間。
最樂觀的估計,從奧地利發車抵達比利時,也需要四五天時間。
加上前期的準備時間,和抵達後的休整時間,最快也要十天後,才能夠投入戰鬥。
看似時間不算多,問題是增援部隊不是一個連、兩個連,而是成千上萬個連。
一火車皮運送一個連,半個小時發一次車,鐵路每天最多也就運送48次,相當於運送了48個連,差不多也就兩個團的兵力。
不能快了,這年頭跨國鐵路運輸,能夠實現半個小時發一次車,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奧地利通往比利時的鐵路一共就那麼幾條,全部都計算上,一天運輸兩個師就頂天了。
事實上,能夠保證每天運送一個師,那都是奇蹟。
鐵路運輸不可能按照極限進行,半個小時發一輛火車,以這年頭的技術,協調、排程的難度太大,萬一中途發生意外,搞不好就撞上了。
不能保證所有的官僚,都是百分百的投入;也不能保證所有列車伺機,都勻速前進。
兩列火車間隔時間太短,遇到緊急情況,踩剎車都來不及。
況且,就算是一輛列車停了下來,也不能保證後面的火車不追尾上來。
這還是步兵,要是運輸炮兵、裝甲部隊,車廂能不能放得下大傢伙,都是一個問號。
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鐵路運輸上,反法同盟還處於劣勢。
德奧兩國還好,就算是軌道不完全一致,站點還是連線在了一起,人工搬運的距離不算遠。
比德兩國的鐵路大都是各行其是,站點之間可能還要中轉十幾里路,這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在奧地利援兵抵達前,比利時只能和德意志聯邦並肩作戰,反法同盟在短期內處於絕對劣勢。
略加思索過後,利奧波德二世嚴肅的說道:“法國人是有備而來,戰爭已經無法避免,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做好戰爭準備。
給維也納政府發電,告訴奧地利人我們不準備讓步了,催促他們儘快出兵。
外交部儘可能和法國人交涉,我們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