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是奧地利,前不久奧地利駐波斯公使造訪過阿富汗,主要目的是撮合俄阿結盟。
奧地利公使剛剛離開就爆發了刺殺案,未免有些太過巧合了。問題是策劃這起刺殺操,對奧地利並沒有好處。
一旦戰爭爆發,奧地利根本就無力阻止我們佔領阿富汗地區,唯一的價值大概是能夠打斷軍備競賽。
只從這方面分析,法國人的嫌疑又超過了奧地利。畢竟法國政府的財力最弱,承受的壓力也最大。
當然,別的國家也有不小的嫌疑。為了挑起大國間的對立,很多國家都有下黑手的動機。
也不排除沒有幕後黑手,就是阿富汗本土宗教極端組織的手筆,畢竟華特斯前面就已經遭遇多次刺殺。
我們手中的資料太少,無法鎖定敵人的身份。民眾們想要真相,但是調查根本就進行不下去。
阿富汗地區反英情緒嚴重,要是派人過去調查,恐怕連調查團成員的安全都無法保障。
怎麼讓阿富汗政府調查,最後給我們一個答案吧?”
喬治爵士把所有的可能性都亮了出來,絕對不是為了追查真兇,更多的還是讓大家選擇“真兇”。
不列顛奉行的利益為上,誰是兇手對不列顛最有利,那麼誰就是幕後黑手。
殖民大臣普里姆羅斯冷笑道:“爵士,我們根本就沒得選擇對麼?”
選擇題沒錯,只不過是已經公佈了答案的選擇題。
不是隨便挑一個敵人,就能夠獲得民眾的認可。一堆記者追著政府要真相,這背後要是沒有反對黨的推手,說出來都沒人信。
真正夠分量,能令人信服的實際上也就俄法奧,還有一個弱雞的阿富汗。
皇家海軍上不了案,要是把黑鍋扣在某個大國頭上,那就只能扯皮了,根本就不可能給國內民眾想要的交代。
對格萊斯頓內閣來說,那完全是自找麻煩。
海軍大臣阿斯特利·庫珀·基爵士警告道:“這是敵人的陰謀,他們想要挑起中亞戰爭,破壞我們拖垮法奧的計劃。”
海軍大臣反對是必然的,一旦戰爭爆發,政府投入到軍備競賽上的錢就減少了。
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和法奧兩國妥協,結束這場軍備競賽。
財政大臣曉治·柴爾德斯:“破壞我們的計劃不可怕,麻煩的是我們想停下來,法奧兩國未必會領情。
如果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爆發,法奧兩國不甘寂寞,一面鼓動俄國人在中亞和我們對抗,一面繼續軍備競賽。
我們的壓力就大了!”
何止是壓力大,分明就是疲於奔命。兩邊都很重要,任何一頭出了問題,不列顛的霸主地位都會被動搖。
外交大臣喬治:“沒有如果,而是必然會發生。法國人會不會支援俄國公使在中亞擴張不確定,但是奧地利肯定會支援。
如果可能的話,外交部希望在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爆發前,先暫停這場軍備競賽。”
海軍大臣阿斯特利·庫珀·基急忙反對道:“這不可能!我們能停下來,法奧兩國可不會停下來。
如果閣下不想看到戰爭結束後,世界第一海軍強國的名頭易主,就不要開這種玩笑。”
國際競爭,從來都是“趁你病,要你命”,可沒有手下留情的說法。
不要說法奧海軍超過不列顛,就算只是持平,也足以動搖他們的海洋霸主地位。
歸根結底,現在有能力爭奪海上霸權的國家是三個,任何兩家開打都會便宜旁觀的漁翁。
皇家海軍一旦失去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就只剩下的震懾作用,根本就不可能挑起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事實上,從十年前開始,皇家海軍的威懾力就在不斷下降。面對追上的法奧兩國海軍,英國政府並沒有太好的辦法。
見爭吵升級,格萊斯頓首相揮手製止道:“打住,現在不是吵架的時候。局勢看似對我們不利,實際上也沒有那麼糟糕。
阿富汗地區本來就是我們要拿下的,這次刺殺案只是提前了動手時間,並不影響我們的既定戰略。
至於海軍軍備競賽的問題,除非法奧肯一起熄火,要不然我們肯定要繼續跟進。
大家擔心無非是財政上的問題,但這並非沒有辦法解決。
發動戰爭是為不列顛討回公道,什麼時候動手,具體打到什麼地步,都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甚至我們還可以先向阿富汗人宣戰,給國內民眾一個交代,暫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