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毛熊的威懾力就是強,一點兒小動作都引起了歐洲世界恐慌,很多人都擔心國際局勢會被再次打破。
無論是接收軍艦,還是在中亞進行擴張,都在向外界宣告:牛逼哄哄的俄羅斯帝國又回來了。
俄國人要在中亞搞小動作,首當其衝的就是不列顛。老大也不是好當的,該出頭的時候就必須要出頭。
對比之前,格萊斯頓首相現在的底氣要足得多。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兜裡有錢了。
在這次反猶運動中,英國政府同樣收穫頗豐,陳年老債直接清倉了三分之一,政府財政變得更加充裕。
有錢自然要花出去,只有花出去的錢,才能夠變成政績。
除非發生了意外,要不然每一名合格的英國首相,留給下一任的都是債務。
格萊斯頓也不例外,這不在發財之後,立即就批准了“糧食自足計劃”。
為了增強自家農產品的競爭力,格萊斯頓首相還向議會提交了“種糧補貼草案”。
即:透過政府發放現金、種子、化肥等方式補貼種植戶,鼓勵民眾到殖民地投資農場。
目前議會還在討論中,一旦草案透過,英國政府就可以繞開自由貿易體系,扶持本國農業實現糧食自給自足,擺脫對俄奧等產糧國的依賴。
格萊斯頓敢提出這樣的計劃,自然是有原因的。
“糧食自足”只是明面上拿出來的幌子,真實原因還是因為“神盾——黃金體系”對“英鎊——黃金體系”的衝擊。
不列顛本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除了煤鐵礦外,大部分都有依賴於從外界進口。
受此影響,不列顛大多數時間都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對世界霸主來說,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問題,靠印鈔票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遺憾的是不列顛的世界霸主地位並不穩固,先後遭到了俄法奧三國的挑戰,尤其是現在的奧地利,神盾——黃金體系已經威脅到了他們的貨幣霸權地位。
以往的時候,大家是沒得選擇。在自身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持有大量的英鎊,英國政府就算是多印了一點兒票子,也無傷大雅。
現在不行了,在神盾的衝擊之下,為了穩住英鎊幣值,倫敦政府已經不敢提高發鈔槓桿。
印鈔票的能力受到了限制,貿易逆差就顯得格外刺眼,不拔掉這顆釘子,不列顛的資金就會外流。
當然這點兒小問題,對家大業大的不列顛來說,一時半會兒還撐得住,畢竟他們此刻尚且處於資本過剩狀態。
不過,高瞻遠矚的格萊斯頓首相,怎麼能夠放任這種事情長期發展下去呢?
要平息貿易逆差,只有兩條路:要麼減少商品進口;要麼增加商品出口。
很明顯,地球已經被瓜分一空了,所謂的“國際市場”只剩下了一隅之地,大部分地區淪為了各國的殖民地。
想要增加商品出口,就只能在這一隅之地中,和眾多競爭對手進行廝殺。
很遺憾,隨著歐洲各國陸續完成了工業化,市場競爭變得日益激烈。
不要說繼續擴大商品出口了,就連不列顛現在佔據的市場份額,都在被競爭對手不斷給擠壓出來。
當然經濟是在向前發展的,雖然市場佔有率下降了,但不列顛的出口總額還是在不斷的增加。
可以進口增加的速度,遠比出口增長的速度要快,貿易逆差還在不斷的放大。
為了阻止財富不斷流出,在經濟學家們的建議,和國內輿論的影響下,格萊斯頓首相才接受了“糧食自足計劃”。
“俄國傳出向中亞擴張的訊息,究竟是怎麼回事?”
不吹不擂,格萊斯頓是真不知道俄國人為什麼現在向中亞擴張。
在他看來,沙皇政府這麼幹,要麼是腦子進水了,要麼就是欺負不列顛的刀不利,還有極小的可能是奧地利在搞鬼。
不過這些理由都說不過去。戰爭打得就是錢,英軍或許在中亞地區打不贏俄國人,但是英國政府卻可以把沙皇政府拖到破產。
就算是奧地利肯支援俄國人,維也納政府也不可能傾盡全力往上砸錢。一億兩億或許虧得起,要是十億八億,維也納政府是百分百會慫。
歸根結底還是利益,付出要和收穫成正比。一味的付出沒有回報,正常人都撐不住。
外交大臣喬治:“暫時還不能確定沙皇政府的真實目的,根據蒐集到的資料分析,外交部認為這很可能是俄國人的一次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