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奧地利確實在歐洲大陸佔據了優勢,不過糟糕的戰略位置,又抵消了這部分優勢。
真要是出現一家獨大,那麼奧地利面臨就不僅僅只是法奧同盟了,也有可能變成英法俄三國同盟,甚至還有可能加上北德。
見場面陷入了尷尬,財政大臣曉治·柴爾德斯提醒道:“兩位,這個問題可以暫且擱置,延後再進行討論。
眼下我們必須要認真考慮糧食自足計劃。最近一段時間,國內主張糧食自足的呼聲越來越高。
如果繼續下去,議會透過提案的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到時候,我們再想要反對就難了。”
毫無疑問,倫敦政府中最反對“糧食自足計劃”的就是財政部。不列顛確實是家大業大,但高收入還伴隨著高支出。
皇家海軍就是最大的吞金獸,每年消耗的資金,絲毫不弱於奧地利陸海軍軍費開銷的總和。
現在再搞糧食自足計劃,又是一個鉅虧專案。並且還不是一年兩年的虧,而是長年累月的虧。
對一項註定虧本,看不到回報的買賣,財政大臣自然不願意拿錢打水漂。
殖民大臣普里姆羅斯反駁道:“爵士,你太悲觀了。事情都有兩面性,糧食自足計劃雖然短期內無法回本,但是它的附帶價值並不低。
這項計劃不僅僅只是農業,還涉及到了很多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利工程、道路交通。
一旦完成了配套設施建設,殖民地對移民的吸引力將會大大增加。
大量勞動力的湧入,又會進一步推動殖民地經濟的發展,殖民地政府的財政將會得到大大改善。
原本很多虧損的殖民地,也會因此而扭虧為盈。綜合來看,我們的投資並不虧。”
聽起來很不錯,實際上這僅限於理論上。殖民地經濟繁榮,在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同時,還會引來亂七八糟的思想。
不用懷疑,民族獨立主義絕對會在最短的時間裡氾濫。
雖然大家約定了不傳播革命思想,但這聽聽就好了。或許為了避免引火燒身,在歐洲大陸大家會有所收斂,可殖民地絕對不會在考慮範圍之類。
一旦民族主義傳開,殖民政府的統治勢必會大大增加。
高收入伴隨著更高的支出,究竟是虧了還是賺了,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
不過民族獨立思想傳播需要時間,短期內還是有利的。這就意味著麻煩都是後來者的,政績卻是眼下的。
財政大臣曉治·柴爾德斯提醒道:“俄國人已經表明了立場,一旦我們實施糧食自足計劃,他們就會退出自由貿易體系。
我們不得不考慮俄國人退出,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如果所有的糧食出口國,都退出了自由貿易體系,後果就嚴重了。”
不需要所有糧食出口國都退出,只要俄奧一起退出自由貿易體系,這套體系就玩兒不轉了。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年代,自由貿易體系除了政治外交手段外,更多的還是依賴於武力支撐。
很多小國加入這個體系,就是為了不被大家排斥,避免遭到列強的打壓。
這也是大家對法國人退出無能為力的原因。法蘭西是大國,自身實力雄厚,想要打壓勢必會付出大代價。
收益和付出不成正比,自然沒有人當出頭鳥了。
要是俄奧兩國再退出,自由貿易體系的陸地武力擔當,直接性的全廢了。皇家海軍再厲害也上不了岸,威懾力根本就不夠。
外交大臣喬治:“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有得就必有失。
如果因為俄國人以退出自由貿易體系為要挾,我們就做出妥協,把不列顛的顏面往哪裡放?
要是未來再發生類似的事情,又該怎麼辦?究竟是繼續妥協,還是斷然拒絕?”
不列顛也是要面子的,妥協讓步也不能傷了他們的顏面,很遺憾俄國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本該暗地裡進行談判溝通,卻被拿到了桌面上談,搞得英國政府要妥協,都必須要三思而後行。
萬一刺激到了國內民眾脆弱的神經,再被在野黨揪著不放,那事情可就大條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沙皇政府的強勢表態,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英國政府的決策。
格萊斯頓首相暗自嘆了一口氣,無奈的說道:“我們同俄國人的貿易有限,能夠保住這片市場最好。
實在是不行,那也沒必要和俄國人客氣。反正奧地利也是自由貿易體系的既得利益者,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