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英法俄三國心態還沒有調整過來之前,提前打掉後方的奧斯曼了。
如果可能的話,弗朗茨不介意更進一步,拉著俄國人一起瓜分波斯,跑去和英國人做鄰居。
在利益面前,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對窮逼的沙皇政府來說,印度的誘惑力絲毫不比西進歐洲大陸小。
這是一個陽謀,相比歐陸爭霸,進取印度明顯風險更低。前者是和歐陸各國為敵,後者只需要面對一個約翰牛。
只要把俄國人引入了印度,英法俄同盟就喪失了建立的可能,英國人絕對捨不得拿自家的利益和盟友瓜分。
沒有毛熊這個肉盾,面對英法聯盟弗朗茨可不慫。一個橫跨亞歐非大陸的奧地利帝國,先天上就立於了不敗之地。
……
巴黎城外,波拿巴王朝的旗幟已經開始飄洋,拿破崙四世此刻正在前線鼓舞士氣。
不容易啊,作為法蘭西的君主,最大的敵人永遠都是——革命。
從上了斷頭臺的路易十六,到倉皇出逃的路易-菲利普,先後兩個王朝都覆滅在了革命之中。
坦率的說,巴黎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四世也是懵逼的。
如果不是不服輸的性格,他也被皇后勸著逃離法國這個漩渦了。因為不甘心,他選擇了留下來,才有今天的反撲。
單從這一點來看,他就比路易-菲利普強了不只一籌。
如果當年路易菲利普一世不急著跑出國,而是組織軍隊鎮壓叛亂,奧爾良王朝也沒有那麼容易覆滅。
理論上來說,在法蘭西只要軍隊依舊忠誠於國王,任何叛亂都是可以被撲滅的。
法國民眾革命的熱情很高,但這種熱情“來得快,去得更快”。但凡是發現革命損害了自己的利益,紛紛鍾就拋棄革命。
這次革命就是現實案例,這一路上拿破崙四世已經赦免了超過五位數的革命黨。
革命浪潮迅速轉入低潮,就是民眾們發現革命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利益。
巴黎民眾感觸最深,受經濟危機影響,大家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甚至有部分人連肚子都填不飽,才起來而革命的。
革命成功後,大家猛然間發現除了趕走了皇帝外生活水平並沒有提高,大部分人的生活質量反而下降了。
新生的革命政府沒有執政經驗,經常令出多門、互相矛盾,更是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這都不算什麼,真正導致革命失敗的,還是革命黨人沒有第一時間打出去,散播革命火種,反而急著組建政府、爭權奪利,錯過了最佳的機會。
當然,這不能怪革命政府,完全是被前輩們的成功經驗給誤導了。
第一共和國、第二共和國,都是巴黎革命一成功,全國各地就群起響應的,根本就不需要一路打過去。
這個錯誤的認知,讓大家忽視波拿巴王朝和前面兩個天怒人怨的王朝不一樣,人家是有農民階級支援的,在地方上並非沒有根基。
得益於拿破崙三世當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大部分法國工人對皇帝的印象不錯。
很多地方爆發革命,都是因為失業潮、通貨膨脹、物價暴漲,大家喪失了收入,沒有辦法填飽肚子才爆發的,並不是為了革皇帝的命。
拿破崙四世能這麼快打到巴黎郊外,不是軍事上多牛逼,主要是他有錢救濟失業民眾,而革命政府卻沒有。
炮火轟鳴聲響起,巴黎攻防戰正式打響。拿破崙四世拿著望遠鏡眺望戰場,映入眼簾的只有一股股濃煙升起。
侍衛長急忙勸說道:“陛下,這裡危險,還是進防炮洞中吧!”
拿破崙四世擺擺手道:“放心吧,格爾曼。這裡距離戰場足有好五六公里,敵人的炮彈沒那麼容易打過來的。”
本身格爾曼就非常反對皇帝來前線的,看到這一幕就更加焦慮了。萬一皇帝磕著碰著,他的罪過就大了。
猶豫了一下,格爾曼把心一橫,直接拽著拿破崙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