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不起。勞師遠征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堪稱是吞金獸中吞金獸。
不要看希臘只出兵兩萬多人,只要戰場上打了起來,每天都要消耗上萬、乃至十幾萬神盾的物資。
一個月打掉希臘一年的財政收入,那是輕輕鬆鬆,不費吹灰之力。
第一師師長韋伯·維爾維特解釋道:“元帥,不是我們不努力,實在是敵人的火力太猛,我們的火力又太弱了,一露頭就會被敵人壓制。
沿海地區作戰的時候,有奧地利海軍提供火力增援,我們還大佔上風的。”
同樣都是奧械裝備,大家的裝備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各國的火力配備均不一樣,總的來說奧地利火力最強,希臘和黑山墊底。
熱武器時代,火力的強弱直接影響部隊的戰鬥力。希臘本身就不富裕,還養著一支海軍,讓財政更加雪上加霜。
在喪失了外敵威脅後,陸軍就開始馬放南山,部隊的火力配備還停留在二十年前,
奧斯曼再怎麼腐朽,那也是經歷過社會毒打的,連續輸掉了兩次近東戰爭後,蘇丹政府變得越發重視軍隊建設。
有要塞工事可以依託,火力上還具備優勢,加上更強的戰鬥意志,希臘人輸得不冤。
普布利烏斯打斷道:“不要給自己的無能找藉口,火力的問題我已經向聯軍指揮部申請了,要不了多久就會解決。
當務之急,還是儘快拿出作戰方案,在最短的時間內攻克彭迪克,向我們的盟友證明實力。”
叢林法則之下弱肉強食,希臘想要從奧斯曼身上撕下一塊肉來,就必須要證明自己擁有相匹配的實力。
……
相比普布利烏斯的急上火,另一邊的馬克西姆·特倫蒂耶夫元帥心態就要平衡的多。
這次戰爭黑山公國只是來湊數的,對瓜分戰利品,並沒有實質上的要求。
地理位置已經堵死了他們的擴張之路,三面被奧地利包圍,好不容易有一條海岸線,可惜對面是法國人的地盤。
想要擴張,無論怎麼走都是地獄副本。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黑山公國非常明智的選擇放棄了野心。
參戰的目的很多,比如說:向奧斯曼復仇,順便鼓舞民心士氣,增加政府的威望。
又比如說:為了增加存在感,免得被歐洲世界給遺忘了。
或者是單純的為了刷維也納政府的好感,成了盟友戰略安全就有保障了,這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馬克西姆·特倫蒂耶夫深刻理解了阿爾佈雷希的命令,牽制敵人的兵力就夠了。至於攻城掠地,那都是盟友的任務。
登陸失敗?沒關係,換個地點重整旗鼓繼續,只要控制好傷亡人數,隨便怎麼折騰都行。
戰績並不重要,所有人都沒有對他們抱有期待,輸了也不會有人指責。
黑山公國加入聯盟的最大貢獻,就不是出兵作戰,更多還是在政治上壯大了反土同盟的聲勢。
登陸作戰開始後,馬克西姆·特倫蒂耶夫就頻繁更換登陸地點,每次都是藉助奧地利海軍艦炮一陣狂轟亂炸。
試探性的登陸作戰後,發展無法輕易突破,就果斷放棄,根本就不和守軍硬拼。
炮火聲響起,又一次登陸作戰開始。這是馬克西姆·特倫蒂耶夫第二次光顧這裡,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喃喃自語道:“時機似乎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