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格達,這座古老的城市再次迎來戰火的洗禮。炮火聲響起,數不清的炮彈射向了這座城市,沒有絲毫拖泥帶水。
聯軍中東戰區指揮部,摩爾克斯上將正在為如何以最小的代價攻克巴格達而犯愁。
沒有辦法,自從拒絕敵人有條件投降後,抵抗就變得激烈了起來。
攻破城防容易,奧地利的火炮輕鬆就能夠完成任務,麻煩的是接下來的巷戰,一不小心就會損失慘重。
傳統的攻城方式,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斷水、斷糧。
巴格達距離幼發拉底河只有三十多公里,城市的人口還沒有後世那麼多,依靠地下水基本上能夠滿足需求。
原本長期圍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惜國內擔心夜長夢多,已經下令儘快結束戰爭。
一名青年軍官興致勃勃的建議道:“司令官閣下,要不我們向城中投毒吧?”
“投毒”顯然不是投放普通的毒藥,這年頭化工技術有限,還無法大規模生產大殺傷性毒藥。
攻城中採取的投毒戰術,實際上就是投放瘟疫。這種毒素製作簡單,死人的屍體就是最好的素材。
只不過後遺症非常嚴重,傷人又傷己。因為戰爭的緣故,中東戰區已經先後出現了兩次小規模瘟疫。
奧斯曼人能夠堅持到現在,實際上也有瘟疫的功勞。
沉思了片刻功夫後,摩爾克斯搖了搖頭:“不行,後遺症太大。萬一脫離了控制,後果不堪設想。”
青年軍官辯解道:“不,後果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
根據政府出臺的《土地休耕法》,以巴格達地區的情況全部休耕二十年都不過分。
就算局勢失控,大不了戰後……”
不待他話說完,摩爾克斯上將就打斷道:“薩蒙斯,你這是走火入魔了。
記住軍人要有底線,除非是萬不得已,絕對不能採用這種極端手段。
我們個人的聲譽不要緊,但奧地利是一個文明國度,我們不能拿國家的聲譽來冒險。”
停頓了一下,似乎是想到了什麼,摩爾克斯上將下令道:“命令部隊放開圍困,讓飛艇在天上撒傳單。
告訴守軍,我以家族聲譽擔保:放他們離開,並且允許他們攜帶武器和個人物品,不過時間只有三天。
現在離開的,隨便他們去什麼地方,我們都不會阻攔。”
薩蒙斯的話從側面提醒了摩爾克斯,這裡是巴格達,城內的守軍大都是伊拉克人。
在奧斯曼帝國同樣屬於被欺壓的民族,在生死存亡關頭,這些人不會給奧斯曼帝國陪葬。
前面守軍派人談判,就足以說明問題。只不過因為聯軍指揮部命令的關係,摩爾克斯上將忽視了這一點。
不能和這些人談判,不等於無法放他們離開。戰場上小小的變通,還是可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