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好壞不在政策本身,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執行情況。
以俄軍那糟糕的軍紀,再好的政策也經不起他們折騰,在仇恨的力量趨勢下,當地民眾還是支援柏林政府的更多。
層出不窮的游擊隊,最終還是磨滅了沙皇政府的耐心。
戰爭結束後,俄國人就放棄了拉攏當地民眾的計劃,開啟了沙皇模式。
在不到一年時間裡,俄國人就將西普魯士地區的稅收到了1886年。
沒錢繳稅,就拿土地抵債,沒有土地的就做包身工好了。不光是西普魯士地區,所有的新佔領區幾乎都是如此。
導致這一切發生的正是沙皇政府分封的貴族。沙皇給出的封地,實質上只是一個名頭,有封地不等於有土地。
貴族封地上的土地原本都是有主的,根據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法律解釋,這屬於私有財政,誰也沒有權力隨意剝奪。
貴族們想要把封地真正變成自家的產業,還需要自己想辦法從原主人手中去奪取。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過後,地方政府、貴族的權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想要更改稅率、新增稅種,必須要報中央政府批准。
提高了稅率、增加稅種容易,沙皇政府正缺錢,只要地方政府能夠收上來,並且不亂子,那就沒問題。
麻煩的是未來想要改回來就難了。大家都把這些土地看成是自家的財產,改不回來就要多繳稅,大家自然是不願意了。
在這種背景下,“提前收稅”這種傳統的操作模式,就在新佔領土上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一名身著華服,看上去就很不平凡的老者嘆息了一聲,傷心的說道:“實在不行,就把土地交出去吧!
俄國人是衝著土地來的,這只是一個開始。
就算是湊錢繳了1886年稅,還有下一筆我1887年稅,不達到目的他們是不會罷休的。
再大的家業,也經不起這麼折騰。現在放手還來得及,免得到時候土地沒保住,還欠下了鉅額的債務。”
說完,老者轉身離開,根本不給眾人辯論的機會。
類似的話,他已經說了不只一次,只是大家總是抱有僥倖心裡,幻想著能夠保住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