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發展往往都有兩面性,在經濟危機肆掠歐洲大陸引發局勢動盪的同時,也加快了維也納體系的建立。
里昂的槍聲響起,法國政府就陷入了內交外困中;義大利獨立運動的蓬勃發展,更是令牛逼哄哄的大法蘭西帝國陷入了分崩離析的邊緣。
為了改變自身所處的不利政治外交局面,法國人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局勢,巴黎政府不得不在裁軍問題上做出讓步。
沒有法國人的阻擾,接下來裁軍會議,進展的格外順利。
1882年1月21日,英法俄奧等15個歐洲國家簽訂了《限制陸軍軍備條約》。
根據條約規定,各國陸軍規模如下:
俄羅斯帝國50萬;
奧地利48.6萬;
法蘭西38.2萬;
西班牙24.6萬;
德意志聯邦帝國15.6萬;
不列顛11.6萬;
北歐聯邦9.8萬;
比利時4.8萬;
荷蘭3.3萬;
瑞士3.2萬;
葡萄牙2.8萬;
普魯士2.8萬;
希臘1.8萬;
黑山0.36萬;
……
總體上來說,這份軍備條約還是根據各國綜合實力,兼顧區域軍事平衡搞出來的。
普魯士王國的份額低,那是柏林政府窮,養不起太多的軍隊。
早在半年前,柏林政府就已經開始策劃裁軍了,最大的難題就是沒有辦法說服軍方同意。
好不容易趕上了限制軍備條約,政府自然不會替軍方爭取配額。
國際條約簽訂,造成了既定事實,普魯士軍方再強勢也必須要遵守,戰敗的普魯士沒有資格鬧么蛾子。
限制軍備條約簽訂,飄蕩在歐洲大陸上戰爭陰影一下子消失了。至少在接下來的十年,大家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限制了陸軍數量,大國的優勢雖然依舊明顯,但在各國的相互牽制下,卻喪失了吞併小國的能力。
沒錯,主要針對的就是法蘭西。裁軍完成後,法國人的兵力保護自身安全尚可,想要繼續擴張就不夠用了。
明知道被針對了,法國人也只能接受。這個時候,拿破崙四世不得不收斂野心,以避免遭到內外夾擊。
軍備條約限制的只是歐陸本土,海外殖民地軍隊被大家默契的忽略了。這不是為了留後門,而是現實需要。
被忽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維護殖民體系的現實需要,沒有足夠的兵力根本就不可能;
其次、大部分殖民地軍隊戰鬥力都有限,不受大家的重視;
最後、時代生產力限制。海外的軍隊想要運送到歐洲大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經濟上還不如直接擴軍算了。
軍備條約簽訂過後,後面的事情就好商量了。
維也納體系的宗旨就是:歐洲各國共同為各自本土安全提供擔保,以維護歐洲大陸和平與穩定。
在這個反戰浪潮高漲的時代,各國政府都沒有在歐陸發起戰爭的興趣,自然不會拒絕這樣的條約。
大家爭議主要是細節上的,總體上來說,歐洲各國都是愛好和平的。就算是政客們不愛,國際局勢、歐洲民眾也會讓他們愛好和平。
……
正在大家歡慶和平降臨的時候,另一場軍備競爭又在開始醞釀。
維也納宮,一場決定奧地利、乃至世界未來走向的軍事會議,正在秘密進行中。
此刻弗朗茨手中拿著一份軍艦設計引數,如果是熟悉海軍發展史的,就會發現格外的熟悉。
排水量14147噸,滿載排水量15786噸;
長126.7米、寬21.86米;
續航里程10節4700海里,最高航速18.3節;
設計儲煤量我950噸;
裝備4門305mm主炮,10門150mm速射炮,16門57mm速射炮,12門47mm機關炮,七座450mm魚雷發射管。
……
沒錯,就是前無畏艦的開端。弗朗茨的蝴蝶效應還是影響到了海軍發展史。
沒有普法戰爭,法國海軍沒有因為經費問題跑偏,加上崛起的奧地利海軍,海洋上的競爭要比歷史同期殘酷得多。
有競爭就有發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誰也不敢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