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超過了那個度,財政就會被壓垮。
這方面希臘就是反面教材,前面政府使勁發福利,絲毫不考慮財政赤字帶來的後果,後面就只能賴賬了。
毫無疑問,奧地利政府也欠了一屁股債,所謂的財政盈餘只是存在於紙面上,在龐大的債務面前一朵浪花都沒有。
片刻功夫後,弗朗茨合上了檔案:“財政盈餘,就用來減持債務吧!我們的債務壓力還是很大的,要是遇到了突發情況,會非常的被動。”
新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之初,小邦國擔心中央政府會拿帝國財政補貼奧地利,自己會吃虧。
為了讓大家安心,弗朗茨定下了規則:中央政府不得對外舉債,財政赤字由各邦國政府分攤。
效果非常明顯,中央政府的錢自己都不夠花,每年都要向邦國政府伸手,每一筆開銷都被大家嚴格稽核,自然不存在挪用。
這麼一來,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就落到了邦國政府身上。奧地利的體量最大,需要掏的錢也是最多,加上自身基礎設施的投入,債務一直在持續增長中。
時至今日,奧地利的債務總量已經高達5億神盾,近乎財政收入的3.2倍,比沙皇政府的外債都多。
當然這個演算法並不合理,還有一些收入,沒有納入財政收入中,但卻可以用來償債。
不過這個數字,還是有些危險。在經濟高速發展期,不算是問題,一定進入經濟平穩期、甚至是衰退期,問題就出現了。
耶路撒冷王國財政赤字,弗朗茨提都沒有提,這是必然的結果。
農田全部休耕,城市又在進行重新規劃建設,都需要花錢。如果耶路撒冷不是聖地,估計連那22萬神盾的收入都沒有,直接純投入。
財政大臣卡爾:“是,陛下。”
停頓了一下,卡爾又補充道:“陛下,我們的財政合併計劃,遭到了各邦國政府的反對,帝國議會中可能會有麻煩。”
中央政府和奧地利合併是大勢所趨,大家都有心裡準備,弗朗茨早就和各邦國國王談過了,大致上大家是不反對的。
行政合併沒問題,那是從一開始奧地利政府就兼職中央政府,實質上雙方早就已經是一家了。
對已經造成的既定事實,各邦國政府清楚自己反對無效。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大家也就預設了。
可是財政不一樣,各邦國政府一直都在出錢補貼中央政府。好不容易實現了收支平衡,就被摘桃子了,換了誰心裡也不舒服。
這個問題上沒有辦法妥協,要是財政不能合併,又怎麼完成整合呢?
猶豫了片刻功夫後,弗朗茨做出了決定:“如果無法說服各邦國政府同意,那麼就先擱置財政合併。
讓耶路撒冷那邊公佈重建計劃,同時準備好檔案資料,在明年年初的帝國會議上,申請加入新神聖羅帝國。”
耶路撒冷王國從來都不是神羅帝國的一部分,但是耶路撒冷要加入神羅帝國,誰也不能反對。
沒有哪個天主教國家,能夠拒絕聖地加入。要不然民眾的唾沫星子,就能讓政府下臺。
帝國中多了耶路撒冷,不光是增加了一個邦國的話語權,還增加了一個大麻煩。
耶路撒冷王國一窮二白,重建工作才剛剛開始,這需要鉅額的資金。毫無疑問,耶路撒冷王國自己是沒錢的。
重建聖地是宗教正確,加入神羅帝國後,這筆開銷就落到了中央政府頭上。按照慣例,這筆錢最後還是會落到了各邦國政府頭上。
弗朗茨已經做好計劃,準備靠教廷從世界各地募捐來支援耶路撒冷重建,為此他都把耶路撒冷城的治理權許諾給了羅馬教廷。
不過這還在秘密談判中,羅馬教廷想要拿到耶路撒冷的統治權,必須配合奧地利穩定整個中東地區。
這不妨礙他先用耶路撒冷重建的鉅額開銷,給各邦國政府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