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奧同盟終結,如同平地響驚雷,瞬間轟動了世界。
什麼太平洋戰爭、自由貿易體系之爭、維多利亞女王秘史,這些熱門新聞都被壓了下去。
稍微有點兒政治頭腦的人都知道,國際局勢又要開始洗牌了。
沒有了俄奧同盟,制約著普波聯邦的最後一道障礙,已經不復存在。柏林政府不可能等俄國人準備好了,再發動戰爭。
這些年普俄雙方都在為戰爭做準備,兩國的軍工業和交通,都取得跨越式的發展。
因為俄奧同盟的關係,俄國人和奧地利在軍工領域展開了深入合作。為了最大限度的節省成本,沙皇政府的官僚直接複製了奧地利軍工體系。
從長遠來說,這種完全複製的行為,斷送了俄國軍工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後果肯定是災難性的。
可在短期內,卻大大增強了俄國軍工業實力,直接過度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軍工業發展靠什麼?
這裡面需要考慮的綜合因素很多,不過總結起來可以用兩個字概括——砸錢!
沙皇政府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家的研發能力不行,兜裡又沒有足夠的經費,乾脆和奧地利合作了。
普波聯邦就不一樣了,從一開始普魯士王國走的就是自助研發道路。受限於經費,普魯士國內的軍工業實際上已經掉隊了。
這方面英國人幫不了他們,約翰牛的陸軍裝備也很一般。不是他們的技術不行,主要是英國陸軍數量太少,裝備採購訂單太小,軍工企業自然不願意花大價錢搞研發。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普德領土交易前。隨著萊茵蘭地區的易主,橫在普法之間的障礙不復存在,柏林政府向法國人靠攏也很自然。
最近幾年,普法兩國之間的軍工技術交易越來越多。
當然,普法兩國不是盟友,法國人也沒有照顧普波聯邦的必要,兩國軍工業的合作沒有俄奧那麼深入。
雙方的合作被侷限在了技術交流上,更進一步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普法兩國沒有統一工業標準前,是無法做到完美銜接的。
理論上來說,俄奧工業標準統一,沙皇政府直接複製奧地利軍工,應該在軍備競賽中佔據優勢。
可惜俄國人的工業基礎太差,又缺乏足夠優秀的產業工人,同樣的生產裝置,俄國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其中的次品率總是要高些。
這方面的差距,又把普俄兩國軍工業拉到了同一水平。即便是存在差距,也僅限於個別武器裝備,不存在時代差距。
相比軍工業,交通上的變化更加明顯。
普波聯邦建立後,才短短數年時間,柏林政府就在波蘭地區開工了1萬公里鐵路,現在已經通車三分之一,剩下的路段也會在兩三年內陸續完成。
不光是波蘭地區在大建鐵路,普魯士其它地區也沒有閒著,比如說立陶宛地區,就規劃了2條線主幹線,加上附屬支線,總長高達4000公里。
截止到目前為止,普波聯邦通車鐵路總里程已經高達2.6萬公里,一旦柏林政府的計劃完成,普波聯邦總鐵路里程數將突破3.7萬公里。
這個數字,可以讓普波聯邦鐵路總里程超過法蘭西,成為僅次於俄奧的歐洲第三鐵路大國。
普波聯邦在努力修路,見識到交通重要性的亞歷山大二世也沒有閒著。
在短短的十年時間內,沙皇政府就陸續開工了3.4萬公里鐵路,其中已通車2.6萬公里,加上之前的鐵路,俄羅斯帝國投入運營的鐵路總里程已經逼近3萬公里。
單純從數字上看,俄羅斯帝國顯然超過了普波聯邦,可實際上的情況卻恰恰相反。
俄羅斯帝國的疆域是普波聯邦的二十多倍,雙方的鐵路總里程數差距卻不到15%,兩國交通上的差距可想而知。
現在雙方都在搶時間,毫無疑問普波聯邦要更佔上風。受地理條件限制,在鐵路建設中俄國人註定處於下風。
不要看俄羅斯帝國的鐵路總里程似乎更多,可運力上還是比不上普波聯邦。這是氣候決定的,只要到了冬天,俄國鐵路就無法保證滿載負荷。
從交通上來說,俄國人要達到普波聯邦現在的水平,至少要修建15萬公里鐵路。這僅限於把俄國歐洲部分主要城市串聯起來,考慮到亞洲的話,翻一倍都未必夠。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柏林政府不會給俄國人留下這麼多時間,真要是讓沙皇政府解決了交通問題,他們除非能開掛,要不然戰爭根本就沒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