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將可能爆發疾病這一條隱去。就算是本土都有可能爆發疾病,這樣的備註,股東們不會想看。”
沒有做成本分析,尼諾也知道運河計劃已經超過了最初的成本預估,想要用蘇伊士運河三分之一的經費修一條運河出來,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好不容易才成為了這個專案的負責人,尼諾可不像看到運河計劃夭折掉。要是錯過了這一次機會,或許這輩子他都沒機會更進一步。
最好的辦法是讓運河計劃先啟動,到時候投入的資金多了,資本家們也就捨不得放棄,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
至於坑了幕後的大佬,會不會惹來麻煩,尼諾完全不擔心。巴拿馬運河公司是要上市融資的,這些成本都可以轉嫁到投資者身上。
在工作中出現漏洞,那是很正常的,只要沒有給大家帶來的豐厚的回報,一切都不是問題。
對巴拿馬運河專案,尼諾可是信心十足的,只要運河通航,他有信心在十年內收回成本。
這還只是明面的收益,暗地裡的收益應該是通航費的好幾倍。這麼豐厚的回報,足以平息股東們的怨氣。
……
倫敦,本傑明首相正對著戰報發愁,他已經想到了明天的報紙上會寫什麼。
在野黨肯定會趁機搞事情,打擊政府的威望。
大家都是這麼幹的,在臺上的時候努力工作,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順便撈取好處;在臺下的時候,就拼命給競爭對手拆臺。
內閣會議上,本傑明首相把電報往桌子上一丟:“這是伊斯梅爾那個廢物的求援電報。戰爭才剛剛開始,我們就損失了五分之一的部隊,其中還還包括一個陸軍團被打殘了建制。
至於戰果,可真的是非常輝煌,殲滅敵軍二十萬。
我寧願相信太陽會從西邊出來,也不相信這份戰果是真的。都殲滅了二十敵軍,還有請求遠兵,難道敵人有幾百萬部隊麼?”
虛報戰國,這已經成為了英國陸軍的頑疾。尤其是打了敗仗的時候,為了逃脫責任,更是要製造出一份輝煌戰國來。
只是這次玩兒的有些過分,要是報個萬兒八千的,倫敦政府也就認了。畢竟蓋子揭開了,政府也會跟著捱罵。
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通常發生了這種事情,大家都是悄悄的遮掩過去。
陸軍大臣福克斯一臉尷尬的說道:“首相閣下,這可能報務員搞錯了,多打了一個零。
我們已經派人核實過了,我軍傷亡5876人,其中四分三都是印度殖民軍,共計殲滅敵軍15796人,四捨五入也就兩萬了。”
這個資料,就要讓人能夠接受的多了。傷亡了五千多人,殲滅了近三倍的敵人,勉強也可以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