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會戰的訊息傳開後,俄軍指揮部一片愁雲慘淡。華沙地區的大好局面一朝喪盡,沙皇政府內部主張放棄南北會戰,增援華沙的呼聲越來越高。
收到戰報的當天,伊萬諾夫就乘火車返回了聖彼得堡,連夜和亞歷山大二世進行了密談。
具體內容無人得知,總之俄國內部的風波,被亞歷山大二世出面壓下了。
擺平了內部紛爭,伊萬諾夫元帥的視線再次回到了戰場上,看著手中的傷亡資料,深深的嘆了一口氣。
“命令第四軍撤退吧,現在不需要他們繼續留在那裡了。”
大發善心或許有吧,不過更多的還是沒有需求了。原本伊萬諾夫還指望第四軍拖住普軍主力,給俄軍爭取時間。
現在第五軍被打殘了建制,第七軍也損失慘重,即便是第三軍、第六軍抵達,俄軍也喪失了圍殲普軍主力的能力。
到了這一步,第四軍就沒有犧牲的必要了。就算是看他們再不爽,伊萬諾夫也要考慮第四軍全軍覆沒帶來的政治影響。
中年軍官提醒道:“元帥,根據前線傳來的情報,第四軍已經主力喪盡,奧波多將軍手中的總兵力僅剩不到三萬人,想要突圍恐怕……”
伊萬諾夫沒好氣道:“沒有那麼多恐怕!普軍的主力都在華沙,敵人的總兵力就那麼多,毛奇又不是上帝,他變不出軍隊。
包圍第四軍的多半都是樣子貨,也就奧波多那蠢貨沒有發現敵人主力離開,要是換一個人,現在的局面也不會這麼糟糕了。”
甩鍋!
打了敗仗,也是需要有人承擔責任的。第五軍、第七軍的高層作為當事人,肯定跑不掉。
現在沒有追究責任,讓他們繼續指揮部隊戴罪立功,那是戰爭需要,戰後沙皇政府還是會清算功過的。
作為俄軍總指揮官,伊萬諾夫元帥同樣需要承擔責任。這個時候就需要背鍋俠了,奧波多就是這個倒黴蛋。
當然,奧波多也不算冤枉。要不是他擅自行動,打亂了俄軍的總體部署,也沒有這場華沙大敗。
……
自從華沙會戰開啟,弗朗茨就在密切關注。不得不承認這場戰役,普軍打得非常漂亮,將速度發揮到了極致。
相比之下,俄軍的表現就要差得多了。尤其是在配合上,第五軍遭遇普軍圍攻,第七軍沒有能夠及時救援,不等他們反應過來第五軍就完蛋了。
如果俄國人反應快一點兒,或者是警惕性高一些,第五軍和第七軍能夠緊密配合,及時進行增援,普軍想要勝利也沒有這麼簡單。
參謀長阿爾布雷希特:“陛下,普俄戰爭快要結束了。如果沒有奇蹟誕生,普波聯邦戰敗成為了定局。”
這個結論令弗朗茨大吃一驚。要知道華沙會戰前,參謀部給出的結論是普俄勝算二八開,現在普軍贏得了華沙會戰,不但沒有增加勝算反而降低了。
弗朗茨疑惑的問:“為什麼?普軍贏得了華沙會戰,他們應該增加勝算才對,怎麼會……”
阿爾布雷希特解釋道:“從戰術上來說,華沙會戰普軍贏得非常漂亮,一舉扭轉了華沙地區的不利局勢。
可在戰略上就不一樣了,華沙會戰後俄軍喪失了在華沙地區的兵力優勢,接下來俄第三軍、第六軍恐怕就要謹慎、再謹慎。
普軍想要尋找機會圍殲剩下俄軍,幾乎沒有可能。以伊萬諾夫的作風,接下來俄軍多半不會主動發起進攻,而是遠遠的吊著普軍。
俄第三軍、第六軍加上前面的第七軍、第五軍殘部,總兵力仍然高達六十萬。想要擊敗他們,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
前面的戰鬥,普軍也不是沒有損失,毛奇手中的兵力恐怕和俄軍相差無幾。想要分兵增援其他戰場,也很難做到。
普軍一旦分兵,這些俄軍就會立即撲過去,奪取華沙地區。
毛奇不敢放棄華沙地區,丟了華沙地區也就丟了波蘭。無論是政治影響,還是軍事影響都不是柏林政府能夠承受的。
戰前總參謀判斷普波聯邦的兩分勝算,那是建立在華沙會戰普軍全勝的前提下,毛奇必須要把俄第三軍、第六軍一起幹掉。
正常情況下,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毛奇應該是意識到了沒有把握,才會提前動手,不給俄國人集結兵力的時間。”
從軍事上來看,毛奇的做法肯定沒錯。等俄軍集結了起來,就算是送上門來了,他們也吃不下,先下手為強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
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