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俄戰場上的變故,引起了弗朗茨的密切關注。儘管不相信普波聯邦能夠翻盤,但戰爭這東西還真沒人說得準。
翻開歷史書就知道,記錄都是人創造出來的。古今中外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淝水之戰、薩拉米斯海戰、伊蘇斯之戰、阿金庫爾戰役、克雷西戰役……
實在是太多了,這些經典戰役中勝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名將”。
普軍雖處於劣勢,卻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加上毛奇這位天才統帥,還真有獲勝的可能。
弗朗茨的擔心沒有存在多久,就被自己說服了。原因非常簡單:“毛奇只有一個,而伊萬諾夫卻能夠量產。”
在軍隊中“蠢才和天才”都是少數,大部分軍官都是普通人。只要上面的主帥不亂折騰,讓他們按部就班打呆仗,還真沒問題。
毛奇能夠出手算計第四軍,難道他還能夠算計到下面的每一個師、每一個團麼?
連綿上千裡的戰線,大部分時候都是下面師、團級別的軍官指揮的,普軍軍官素質略高,這高也被俄軍的兵力優勢給抹掉了。
主帥只能居中排程指揮大戰役,裡面的小戰役還是要這些普通軍官上,決定勝負不僅僅只是指揮,士兵的質量和數量也是關鍵因素。
積小勝也可以為大勝,穩紮穩打的時候,考驗更多的還是實力。
俄國人同時發起三大會戰,毛奇再厲害也只能兼顧一個戰場。那種對前線情況一知半解,躲在後方指揮,就能夠取得勝利的都是“神話”。
沒有能掐會算的本事,不瞭解前線上的真實情況,如何能夠精確排兵佈陣呢?
或許有人會說透過“電報”彙報的資料瞭解前線情況,實際上根本就不現實,很多東西只能親自去看才能明白。
軍隊是由人組成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參雜著各方利益的電報,實際上已經掩蓋了很多東西。
弗朗茨問道:“阿爾布雷希特,俄國人這是要放棄第四軍了?”
不是弗朗茨看不出來,問題是十幾萬軍隊就這麼放棄了,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這麼說吧,單獨一個第四軍就可以排進世界陸軍前十,全歐洲只要法奧俄普四個國家的常備陸軍超過二十萬。
阿爾布雷希特搖了搖頭,回答道:“是,也不是!只能說伊萬諾夫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
從戰略上來說,俄軍眼下最重要的是發起南線攻勢,不給普軍留下準備時間。
如果為了救援第四軍,放棄南線攻勢,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關鍵就到了華沙戰場,這恰恰是毛奇最想看到的。”
停頓了一下,拿起指揮棒在地圖上一點:“陛下,你看這裡是華沙,正好處於戰場上的中心位置。
在此之前,俄國人沒有準備在這裡決戰,事先沒有在華沙周邊囤積物資,一旦俄軍主力匯聚,後勤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弗朗茨點了點頭,華沙處於戰場的中心戰略意義重大,普波聯邦早就把這裡經營成了要塞城市。
防禦完善也就罷了,關鍵是俄國人的後勤線變長了。北邊走波羅的海,南邊有奧地利,補給都很容易,唯獨華沙地區要走陸地運輸。
平常時期也就罷了,關鍵是冬天馬上就要來了,俄國人再怎麼搶運物資,也不可能支撐上百萬軍隊的消耗。
沒辦法,第四軍被圍維斯瓦河已經落入了普軍手中,唯一的水上通道指望不上了。
就算是奪回來都不行,破壞總比建設容易,隨便在河道里搞點兒破壞,讓船舶無法通行太簡單了。
阿爾布雷希特:“除了戰略上的需求外,普軍還有可能用第四軍做誘餌,引誘周邊的俄軍過來,進行圍點打援。
伊萬諾夫用兵非常謹慎,一貫都喜歡穩紮穩打,這種高風險的仗一直都是他刻意迴避的。
現在看似放棄第四軍,實際上他已經開始救援了,只不過是迂迴進行的。
俄軍從東、北兩個方向出兵進攻華沙,勢必會牽制了大量的普軍,短時間內毛奇沒有更多的兵力用來圍殲第四軍。
在維繫包圍網的同時,普軍真正能夠投入前線作戰的兵力,並不比第四軍多出多少。
只要第四軍的指揮官們不蠢,穩定了軍心,一時半會兒還沒有覆滅的危險。
昨天沙皇政府剛從我們這裡租借了一百艘運輸飛艇,應該是為了給第四軍提供補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