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貿易戰,不等於就要放任工業瘋狂發展。無數案例都證明了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在危機來臨時是最先倒下的。
大而不強工業,在國際競爭中很難立足。奧地利已經過了盲目追求數量的時代,現在需要的是質量和數量並重。
為了讓市場冷靜下來,1879年聖誕節前,奧地利政府釋出了《市場風險預警》,共有三十九個行業被列為了產能過剩行業。
同時還提高了投資准入門檻,除了要求註冊資本外,還提出了技術要求,資本家們想要投資這些行業,必須要採用當下最先進的技術。
這些門檻對資本來說,實際上並不算什麼難題。除了高科技領域外,別的行業只要有錢,什麼技術都可以輕鬆買到。
弗朗茨不指望投資者們會聽從政府的勸告,在利益面前,人們總是喜歡忽視風險。
強迫大家採取了更先進的生產力,增加了產品競爭力,主要還是為了讓這些後來者,在危機爆發時,能夠多支撐一段時間。
這非常的重要,全球性的產能過剩危機一旦爆發,企業拼得就是綜合實力,成本和資本將決定誰能夠活到最後。
勝者為王也是剩者為王,最後活下來的企業,才是真正的贏家。
對國家來說也是一樣,誰活下來的企業更多、實力更強,誰就是新的工業霸主。
或許在危機爆發初起,英奧兩國資本會聯手幹掉競爭對手,到了後期兩國工商業還是少不了要做過一場。
只不過兩家都是殖民帝國,自由貿易歸自由貿易,殖民地市場還是自留地。有這麼一個洩洪通道在,再怎麼也不至於全線崩潰。
火熱的市場,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錢好賺了。幾乎每個行業都享受到了戰爭紅利,移民產業是唯一的例外。
沒錯,在奧地利移民也是一項產業。受大移民戰略的影響,每年移民數十萬、乃至於上百萬人去非洲大陸,從運輸到安置,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
遺憾的是移民業從來都和經濟發展成反比,只有經濟發展出現問題的時候,移民業才能夠繁榮起來。
隨著大量的熱錢湧入,新增就業崗位數量暴漲,在本土就能夠賺到錢,願意移民海外的民眾自然就減少了。
維也納環城大道,有一座充滿文藝復興氣息的古建築,已經不復往日的喧囂,工作人員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懶散的曬著太陽。
如果不是大門口的招牌,誰也不敢相信這裡是奧地利政府部門,沒錯就是大名鼎鼎的移民署。
如果是別的政府部門出現這種情況,早就被監察部門找上門了,移民署是一個例外。
忙碌的時候,這裡可以晝夜燈火通明;閒暇的時候,上班十分鐘搞定一天的工作,剩下的時間自然就沒事幹了。
普通工作人員閒下來了,署長戈爾德就犯愁了。都閒下來了,大移民戰略怎麼辦?
就算是內閣政府理解他的難處,不追究責任,可是沒有完成任務,政治上的汙點永遠也抹不去。
會議室內,戈爾德放下了手中的報告:“諸位,從普俄戰爭爆發開始,申請移民的人數就銳減,今年的移民計劃已經完不成了。
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的話,明年的移民工作,恐怕也不容樂觀。
一年推一年,這麼持續下去,政府制定的大移民戰略就要夭折了。
移民戰略失敗,將會直接影響到殖民地經濟發展,以及非洲本土化程序,這個後果,不是我們能夠承擔的。
從現在開始,大家都必須要動起來。發動自己的人脈關係,儘可能的為移民做宣傳。”
眾人臉色發苦,顯然這是一件苦差事。這一刻大家都在懷念經濟危機時期,都不用自己開口,就有一幫人主動找上門來拉關係。
一名資深官員反對道:“署長,這恐怕很難起作用。我們已經將移民宣傳廣告貼遍了全國,即便是在最閉塞的小山村,也可以看到。
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宣傳,移民早就深入人心。可是故土難離,民眾們不願意離開本土,我們也不能強迫他們移民。”
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折騰,很多年長的官員,在喪失了更進一步的可能後,對這種政治任務已經不感興趣了。
這還不算什麼,只要命令下發了,大家還是會執行的。
令戈爾德頭疼的是這句“很難起到作用”,如果不能起作用,就算是把人全部派出去宣傳也是白搭。
猶豫了片刻功夫後,戈爾德狠狠的說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