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把天下讓給他。許由聽到這一風聲,趕忙隱遁到潁水之陽的箕山。箕山在今天的河南登封,緊鄰著天下之中的中嶽嵩山,因為許由死後葬在這裡,箕山又稱許由山。堯又召許由做九州長,許由這次連聽都不願聽了,跑到潁水之濱洗耳朵去了。這時,剛好巢父牽著牛犢來飲水,就問許由何以洗耳。許由說:“堯召我做九州長,我痛恨聽到這件事,所以洗耳。”誰知巢父諷刺許由說:“你如果住在高岸深谷之中,與人不相往來,誰能見到你?你本性就浮游,想用這種方法沽名釣譽而已,別汙了牛犢的口。”說完牽著牛犢去上游飲水了。
伯夷、叔齊是遼西小國孤竹君的長子和三子。父親欲立叔齊,父親死後,叔齊不願繼位,要讓給伯夷。伯夷也不願繼位,逃走了。叔齊步伯夷的後塵也逃走了。國人遂立二子。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周文王)善養老,就投奔他而去。到了周的都城岐下(周原,今陝西扶風),西伯剛死,周武王繼位,把父親的木製靈位載在戰車上,正準備東進,###以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的紂王。伯夷、叔齊不顧安危,勒住武王的馬韁勸諫說:“父親死了不葬,卻發動戰爭,能說是孝嗎?以臣弒君,能說是仁嗎?”姜太公稱許伯夷、叔齊是義人,派兵丁攙扶著他們離去了。
伯夷、叔齊指責武王伐紂是不孝不仁。
武王以正義戰爭勝利者的名義,榮登大朔,諡父親周侯西伯為周文王,中國史上正統的譜系確立了。“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在伯夷、叔齊眼中,周王朝是不孝不仁得來的天下,因此他們以周王朝為恥,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靠采薇維生。
采薇而食的日子並不好過,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采薇》這篇小說中甚至給伯夷、叔齊列了一個薇菜的食譜:薇湯,薇羹,薇醬,清燉薇,原湯燜薇芽,生曬嫩薇葉……蜀漢譙周在《古史考》中記載了一個伯夷、叔齊餓死的傳說:
野有婦人謂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