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怎麼可以!”她提出抗議。
“這當然可以!”
我發現了一件比討價還價更頭疼的事——那就是別人硬給我錢,我還假惺惺地往外推!
最後,實在沒轍了,鬧得鄰居都出門來看,我採取了這種的辦法:“這樣吧,我先免費來五次,如果合適,以後我該收多少錢,絕不客氣,行了吧。”
“唉,那隻能這樣。”她總算同意了,最後把我送到車站。
上了車,我立馬掏出電話,聯絡了李詠霖:“這樣也好,我說,如果五次以後楊潔自願付費,正好有助於她的獨立,也省去你一部分開銷。”
“行,您說怎辦怎好。”他一口應和,可我總覺得他的口氣中有點兒不耐煩。
懶得多想,掛上電話,我在車上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回到家,我繼續整理病例資料。
為了讓本書能具有一些實用價值,我將總結的14條自殺管理原則,附在這裡,以便有需要的人自行查用。
1。 不要對求助者責備或者說教。(這也包括憤怒的眼神和無奈的表情。)
2。 不要批評自殺者或對他的選擇、行為提出批評。(無論他的選擇和看法是對是錯,是否符合您的標準,都請尊重這條原則。自殺是一種自我否定的行為,所以請不要為他雪上加霜。另外,與自殺者交談,應儘量減少反問句,如“你能不能別這樣想?”等等。)
3。 不要與其討論自殺行為的對與錯。(理由同上)
4。 不要輕信自殺者告訴他說,他的危機已經過去這種話。(臨床表現上,自殺未遂者很可能再實施下一次自殺。所以,除非你自信洞察力非凡,否則不要下定論。)
5。 不要否定自殺者的求助意念。(不去求助他人,乾脆一心想死的自殺者很罕見。所以要關注他表現出來的蛛絲馬跡,因為這些都可能是他向你求助的方式。)
6。 不要試圖挑戰令人震驚的結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假如自殺者真的服了藥,或站在樓頂,或者舉起刀子,別以為你還能泰然處之,請聯絡必要的急救人員或警方。另外,在不具備專業能力的情況下,也不要以為自己三言兩語能把事情搞定。)
7。 不要讓自殺者長時間獨處,但不要總去觀察他分析他。(自殺者往往很敏感,你的觀察基本逃不過他的眼睛,所以,小心地與他相處,不要讓他提防著你。)
8。 在緊急危機階段,不要診斷、不要分析,也不要解釋。(緊急危機階段是說自殺的實施階段,這期間,說多餘的話是沒有意義的。這在文中有了多次描述,不要試圖用親情和社會概念打動他。)
9。 不要陷入被動。(自殺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因為他們的意念無時無刻不在表達著,所以別被他牽著鼻子走。)
10。 不要操之過急,保持冷靜心態。(與自殺行為相反,自殺的治療是非常緩慢的過程。你有一肚子話想說,到頭來還是要一點一點進行。)
11。 不要讓自殺者保持自殺的秘密。(在本章節有了表現,要不帶評價地去談論自殺本身,而不是讓他把這個秘密窩在心底。)
12。 不要因為周圍的人或事轉移注意力。(稍不留神,則可能釀成大禍……)
13。 不要在其他人中,把過去或現在的自殺行為,描述成光榮的、殉情的、偉大的,更不要將其神話!(自殺存在社會影響,現在媒體的一個宣傳誤區,就是說殉情說得太多了。)
14。 不要忘記追蹤記錄。(比對自殺者前前後後的言談舉止、情感情緒。)
這14條“不要”,幾乎適用於進行自殺預防的任何人。請記住,沒有任何方法是萬無一失的。如果真有危機出現,還是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二十七。我是你大爺(1)
27。我是你大爺
鑑於楊潔前不久的自殺行為,她現在仍然處於危險高發期,也就是所謂的自殺姿態中。
我決定三天之後,再和她見一次面。這三天中,我與她通了兩次電話,她顯得挺輕鬆,可我不敢掉以輕心。
所以,8月10日的上午,我再一次敲響她的房門。楊穎不在家,所以還是楊潔給我開的門。
只是簡單的幾句交談,我便驚訝地發現她的情況不如上次。她有些彷徨、焦慮,說話也心不在焉的。
她的眼睛,總是不自覺地望向電視機邊上的一個小盒子。可是一看到那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