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部分(1 / 4)

諸葛亮收賈仁祿為徒是迫於形勢,自是心不甘情不願,也就沒教他什麼真本事。好在賈仁祿鬼點子一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也不必諸葛亮幫什麼忙。其實在諸葛亮心中真正的徒弟是馬謖,賈仁祿這個徒弟有名無實,掛著羊頭盡賣狗肉,到處敗壞他的名聲,他早就頭痛之極矣。他自以為對馬謖十分了解,頗不以劉備之言為然,道:“幼常之才究竟如何,暫且不論。中官干政一事,滋事體大,皇上以臣談論此事時,未嘗不嘆息痛恨桓靈,如今為又聽信宦豎之言,此臣所不解。”

劉備道:“我差誰接替馬謖審理此案,他有沒有告訴你?”

諸葛亮搖了搖頭,道:“幼常沒有說,只是說皇上聽信中官之言將其斥奪,臣恐皇上重蹈覆轍這才來進諫。”

諸葛亮素來謹慎,原也不會因馬謖的一面之詞,便跑來向劉備說項。只因馬謖前往諸葛亮府邸時,經過一家酒館,順道灌了幾斤馬尿,見到諸葛亮時便擺出一逼憂國憂民的架式來,一再向諸葛亮提及皇上相信中官之言,偏聽偏信,桓靈之禍不遠矣。諸葛亮最怕劉備寵幸宦官,重蹈桓靈覆轍,再加上他素來相信馬謖之言,自然信以為真。心想既然馬謖這麼說,必是他看出了一些苗頭,既便他言過其實,自己提醒劉備註意一下,總不是一件壞事,於是便有了這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諫。其實他也知讓馬謖吃吃苦頭不是一件壞事,是以今番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為馬謖鳴不平,而是想提醒劉備不可輕信宦官。於是他對這件案子本身如何,也就沒有太多過問,因此不甚了了,搖了搖頭,以示不知。

劉備笑道:“朕令廷尉劉巴,雍州刺史張既,京兆尹董允聯合審理此案,這三人是中官之黨麼?”

諸葛亮搖了搖頭,道:“皇上聖明,若差此三人共同審案,定可水落石出。”

劉備對邊上近侍道:“去取卷宗來交與孔明過目。”

那近侍依言取來卷宗,恭敬的呈給諸葛亮,諸葛亮仔細瀏覽之後,長眉一軒,嘆道:“幼常竟會如此糊塗!”

劉備道:“董祀去後,朝那縣令一職一向空缺。你這便下去擬旨,遷馬謖為朝那縣令,長安令一職暫由京兆尹董允兼任。”

朝那為雍州西北一個荒僻小縣,是個雞不拉屎,鳥不生蛋的地方,當初劉備為害董祀才將他發配到那裡。如今劉備封馬謖為朝那縣令,形同流放,諸葛亮素喜馬謖,自然不願他如此受苦,道:“幼常年輕識淺,偶有疏忽,在所難免,還請皇上再給他一次機會。”

劉備辭嚴厲色,道:“朕讓他當朝那縣令已經是在給他機會了!”

諸葛亮比馬謖聰明萬倍,自然知道馬謖中了中官詭計了,不過此時劉備正在氣頭上,不管說什麼也是沒用,只得領旨辭出。

諸葛亮回到府中,甫一進門,便見馬謖立在門前,翹首祈盼,嘆了口氣,道:“糊塗!糊塗!你太糊塗了!”

馬謖不明所以,道:“先生何出此言?”

諸葛亮道:“那個案子明明疑點甚多,你竟輕率結案,難怪皇上要換人審理!”

馬謖自當長安令以來有諸葛亮在後面照著,一向順風順水,從未遇到過挫折。貢高自慢,老子天下第一之感與日俱增,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會犯錯誤,聞言十分不服氣,道:“先生難道也聽信中官之言,而認為我錯了?”

諸葛亮向他瞧了一眼,道:“錯了便是錯了,這案子明明就不該如此輕率,這可是關忽人命,豈同兒戲。你在卷宗上批個斬字是很輕鬆,不費吹灰之力,可你有沒有想過,有人卻要因這一個字而掉了腦袋。若是錯殺好人,你於心何忍!”

馬謖仍不以為然,小聲嘀咕道:“那個叫劉賢的傢伙和宦官呆在一起,能是好人麼?”

諸葛亮見他仍死不悔改,氣往上衝,厲聲道:“和宦官呆在一起的便不是好人,天下哪有這種道理。話說回來,就算他不是好人,他若沒有殺人,或是另有隱情,也不能輕率結案!本書轉載拾陸K文學網!草菅人命!”

馬謖從未見過諸葛亮生氣,嚇了一大跳,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臉歉然,道:“馬謖知錯了,以後一定謹記先生教誨,不會如此輕率斷案。”

諸葛亮側頭瞧了他一眼,喃喃道:“看來皇上說得沒錯,是要讓你吃點苦頭。”揮了揮手,道:“沒什麼事,你便退下吧。”

馬謖道:“不知……不知……不知丞相能不能再和皇上說說,讓我待罪立功,重審此案,我一定不會再出錯了。”

諸葛亮道:“下去吧,不日自會有結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