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只有50英里的地方。使希特勒總部驚訝的是,第二裝甲師已於5 月20日晚上到達松姆河口的阿布維爾了。比利時軍隊、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的3 個軍團已經陷入了重圍。
' 約德爾那天晚上在日記上寫道' 元首高興得忘乎所以。他對德軍和它的領導備加讚揚。他已在準備和約,主要內容為:歸還最近400 年來從德國人'728' 民手中奪去的領土和其他有價值的東西……
一份特別的備忘錄已存入檔案中,內容有元首接到陸軍總司令關於攻下阿布維爾的電話報告時激動得語不成聲的話。
盟軍從這個後果不堪設想的包圍圈逃出來的唯一希望在於,在比利時的軍隊立即轉向西南,擺脫正在向自己進攻的德國第六軍團,突破那伸入法國北部到達海邊的德國楔形裝甲部隊,殺出一條血路,從而與從松姆河向北推進的法國生力軍會合。這實際上正是甘未林將軍在5 月19日晨下達的命令。但是那天晚上,馬克西姆·魏剛將軍接替了他的職務,立即取消了這道命令。魏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在軍事上獲得很高的聲譽。他希望在同比利時的盟軍指揮官進行會商之後再決定採取行動。結果,等到魏剛決定採取與他的前任完全相同的計劃時,3 天的時間已經錯過了。這樣延誤軍機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此時法國、英國和比利時還有40師有作戰經驗的部隊在北部,如果他們遵照甘末林的命令,於5 月19日向南突進,衝過兵力薄弱的德國裝甲部隊的防線,突圍可能已經成功了。但是到他們轉移的時候,盟國各指揮部之間的交通陷於一片混亂,各軍在遭到壓力之下,行動也亂成一團。總之,魏剛將軍的計劃只存在於他自己的心中;實際上法國部隊並沒有從松姆河北上。
同時,德軍最高統帥部已把所有能用得上的步兵都投入戰鬥,以鞏固並擴大裝甲部隊突破的缺口。5 月24日,從阿布維爾向英吉利海峽推進的古德里安坦克部隊,分別攻佔布倫,包圍加萊這兩個主要港口,並進抵格臘夫林,這個地方在離開敦刻爾克約20英里的海岸上。比利時戰線已經向西南轉移了,因為盟軍試圖在那裡脫身出來。24日,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在北部的軍隊被迫退到一個很小的三角形地帶,這個三角形的底部在從格臘夫林到特納曾的英吉利海峽沿岸,頂端在距海岸約70英里的發隆西納。現在突圍的希望已經沒有了,唯一的希望——這看來是微乎其微的——就是由敦刻爾克從海上撤退。
5 月24日,德國裝甲部隊已經望見敦刻爾克,並且沿阿運河在格臘夫林和聖奧麥爾之間擺好陣勢,準備投入最後廝殺。正在這個時候,接到一個奇怪的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這對於在戰場上計程車兵來說是費解的。這是第二次大戰中德軍最高統帥部犯的第一個大錯誤。在誰應負責和究竟為什麼原因的問題上,不僅在德國將領們之間,而且在軍事歷史家們之間,都曾引起劇烈的爭論。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邊將根據目前擁有的大量資料談'729' 到。這道停止進攻的命令,不論是根據什麼理由發出的,都給盟軍,尤其是英軍,一個意外的喘息機會,導致了敦刻爾克的奇蹟。
但比利時軍隊並沒有因此獲救。
利奧波德國王的投降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於5 月28日清晨投降。這位剛愎自用的年輕統治者,曾經使自己的國家退出同英法的聯盟,採取愚蠢的中立,甚至當他獲悉德國準備越過自己邊界大舉進攻的時候,還拒絕恢復聯盟的關係;直到希特勒進攻以後,他才在最後一分鐘向英法呼籲軍事援助,並接受了援助。現在他又在絕望的時刻,拋棄了英法,開啟了大門,讓德國軍隊在已經受很大壓力的英法部隊側翼長驅直入。再說,他這樣做的時候,正如丘吉爾6 月4 日在下院所說,“事先未經協商,臨時才片面通知,也沒有和他的大臣們商量,只憑他個人自作主張”。
實際上,他是不顧政府的一致勸告這麼做的,雖然他曾經按照憲法宣誓要聽從政府的意見。5 月25日上午5 時,在國王的大本營裡,舉行了一次國王和包括首相、外交大臣在內的3 個閣員的攤牌會議,他們最後一次勸告國王自己不要投降,做德國人的俘虜,因為他如果這麼做,“就會落到像布拉格的哈查那樣的地位”。他們還提醒他,他不但是總司令,還是國家的元首,萬不得已時,他可以像荷蘭女王和挪威國王那樣,在流亡中執行他的國王職務,直到盟國取得最後勝利。
“我已決定留下來,”利奧波德回答,“盟國的事業已經沒有指望了。”5 月27日下午5 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