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裡認同這一點、從行動上堅持這一點的企業和企業家能夠越來越多。
一味地創新就是輕易地放棄
最近幾年,在中國人的言語中“創新”二字出現的頻次是越來越高了,這從一個側面折射了創新的重要性:創新已被提升到“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的高度。這種輿論對於一個長期忽視創新以至於不善創新的民族來說不無積極的意義,但是,我們在強調創新、追求創新的過程中,如同強調和追求其他東西一樣,又走了極端,一時間彷彿都是新的好:新的房子好,新的車子好,甚至連鞋子和妻子也是新的好。
在企業中,這種一味追求所謂的“創新”的現象比比皆是:
● 營銷部門在老品牌還沒有建設好的時候就急於推出新品牌(結果新品牌未打響、老品牌已衰落),在原先的品牌價值主張還很有吸引力的時候就急於推出新的品牌價值主張(結果新主張未深入人心、老主張已被人淡忘);
● 銷售部門還沒有把老產品賣好就整天吵著要賣新產品(結果新產品沒賣大、老產品已滯銷),還沒有把已有渠道和區域的工作做好就迫不及待地進入新渠道和新區域(結果兩種渠道和區域的工作表現都不盡人意);
● 研發部門在老的原料和配方還很好用的時候就倉促地推銷效能尚不穩定的新原料和新配方(結果新的東西很不穩定、老的東西卻已廢棄);
● 生產部在原有的技術裝置還可以利用的時候就四處去採購新裝置(結果新裝置沒人會用、老裝置沒人維護);
● 財務部不好好遵循保守的會計原則而是嘗試什麼“創造性會計”去資本市場上圈錢(結果受到監管部門的懷疑和審查);
● 人事部在老員工的狀況都不瞭解的情況下就盲目地大舉招募新人(結果造成不必要的重複、浪費和爭鬥);
● IT部門在原先成本不高的硬體和軟體系統還用得好好的情況下就激動地換上代價高昂的新系統(結果新系統老出問題、老系統已無法恢復);
● 高管層在老的理念、理論和戰略還很有效的時候就趕時髦地推出新理念、新理論和新戰略(結果搞得企業缺乏明確一致的方向);
● ……
所有這一切都是打著“創新”的旗號,披著“創新”的外衣進行的。這種看法和做法有一個共同的假定:新的總是好的,總是對的,總是有效的。其實,這一假定是經不起推敲的、站不住腳跟的。2004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前營銷總裁寫了一本書,標題叫“Renovate Before You Innovate – Why Doing the New Thing May Not Be the Right Thing”,翻譯成中文是“創新之前要翻新—— 為什麼做新的事不一定是對的事”,他的觀點與筆者不謀而合:一味地創新就是輕易地放棄,這不僅是懶惰的,而且是危險的。萬事萬物都有個度,企業對創新的追求也不應該過頭,而應該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好已經在做的、正確而有效的事(就算這件事用時髦的眼光來看未必有新意)。企業不能為了創新就輕易拋棄舊的東西,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企業還是應該堅持“有所變、有所不變”的精神,否則朝令夕改、三心二意是無法成就大事的,好比燒水,要堅持燒下去,不要一壺未開就換另一壺來燒,結果到頭來一壺水也未燒開;好比種樹,不要一批樹還沒有培植好就去種另一批樹,結果一棵樹也未成材;也好比挖井(記得有一年高考的作文就以此為題),不要一口井沒挖出水就換一地方再挖,結果一口井也沒有挖成。
筆者不是一味地反對創新,而是希望中國的企業在創新的過程中不要忘記了固本培原、刨根問底和循序漸進等寶貴精神。如果我們因為追求創新而喪失了這些精神,那麼所謂的創新只能是表面上的,而下面隱藏著很大的危險。有太多美好的舊東西(比如中國的一些老字號、老品牌),已經在“創新”的高歌猛進中奄奄一息,甚至一命嗚呼了。這一教訓是深刻的!
。 想看書來
市場人員,你不妨先伸出橄欖枝(1)
記得2005年底去世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市場工作的目的就是讓銷售變得可有可無。”很多搞銷售的朋友聽了很害怕,對市場人員也很有敵意。其實,真正能讓銷售變得易如反掌、可有可無的並不是市場人員和市場工作,而是壟斷力量和供不應求的現象(假象)。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市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