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半柱香的功夫,遠遠就見李氏在院門口張望。見他們姐弟倆安好回來,李氏心下方鬆了口氣,就連忙了拉兒女回去,“啪”地一聲關上院門。
&esp;&esp;李氏這般做派,讓張曦君嗅出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回到家中便悄悄詢問李氏,豈料李氏狠狠瞥了她一眼,劈頭蓋臉的就是罵道:“女孩子家問這麼多作甚!?安生待著就是!”說著又是耳提面令道:“記住了!這幾天你姐弟倆就給我老實待在家!”
&esp;&esp;張曦君無奈,只好打住一探究竟的念頭,和張文宇足不出戶的待在家裡。
&esp;&esp;如此過了兩天,張曦君雖沒從李氏那裡得到任何訊息,還是從頻繁來往家裡的鄉親們那瞭解了始末。
&esp;&esp;永昌郡、長沙郡、江夏郡等地相繼爆發民變,當地兵力圍剿失敗,民變持續擴大。其中比鄰蜀地的永昌郡發展勢頭最為迅猛,起義兵已佔據整個永昌郡及周邊三郡,並大有向外繼續延伸擴充套件之勢,故而朝廷下令在蜀地徵兵入伍。但因本村屬臨邊界,界外之地自齊氏王朝始建已政權荒廢五十餘載,當地男丁有助本郡兵力駐守,特不在徵兵入伍之例。然而,彼時逃兵役之人不甚凡幾,甘願以全部貲財相抵的更多如牛毛,如此朝廷徵兵不夠,蜀地官員又另行其法——即在邊界之地以集糧為由,令交不出糧食者需徵兵入伍,無論老幼,凡男丁即可。
&esp;&esp;而對於本地村民而言,若交糧就意味著家中要有一年的饑荒,若不交則是失去家中的勞動力,無論哪一條都是斷絕生路之選。
&esp;&esp;明瞭一切後,張曦君再見每天來家中借糧卻徒勞而返的鄉親時,心中只覺不安,腦中不斷的閃過“兵逼民返”的念頭。又一想自家屯糧豐厚,被逼上絕路的鄉親會不會就……?可若答應借給他們糧食,那不是開了借糧的先河,張家又哪來的這麼多糧食借給他們,倒時還不是會激起民憤?一番思來想去後,張曦君越發的覺得不安,打算將心中的擔心告訴盧氏他們。如此,就算找不到解決之法,也可以防範於未然。然而不及張曦君相告,張家居然聯合李氏的孃家及舅家一起捐出多年的屯糧,答應為每一戶出一半的集糧,再由村戶自己出另一半。
&esp;&esp;聞之,張曦君大震,而這種震詫,說不清是為了自己思想的狹隘自私,還是為了張賀他們的大公無私,或者二者皆有。這也讓她每日在用水多米少的麥粥時,總是不由自主的去看家裡人的表情,可是家裡除了她和張文宇外,所有的人都一如平常。唯一不同的,只是張賀和張文豪兩父子每日都早出晚歸,同村裡的一百三十多名男丁忙著佈設防衛,因為離村十里外的二百名兵士被調離了駐守地。
&esp;&esp;在接下來的日子,彷彿一切都回到了來那天之前,村子裡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esp;&esp;到了十月的時候,一場突降的大雨,讓二郎山下的小鄉村感受到了初冬的氣息。村裡的男丁慢慢地不願去防衛了,李氏也開始嘮叨著不用去防衛了,就連盧氏也在一個陰冷的下雨天,對來上房請安的張賀說:“該做的防衛措施都做了,你也不用每日都去巡哨,畢竟要快入冬了。”張賀面上恭敬的應了,轉身就又帶了長子往防地去,後盧氏見丈夫張隨之對此不予表態,也只好隨了兩父子去折騰。
&esp;&esp;這天夜裡,外面寒風凜冽,吹得窗戶嘩嘩作響。
&esp;&esp;張曦君在床上輾轉反側,睡在另一邊床上的許嬤嬤聽到動靜,問道:“可是睡不著?”
&esp;&esp;張曦君蜷在被窩裡,道:“嗯,有點。”
&esp;&esp;許嬤嬤沉默了片刻,道:“睡吧,明一早就給你炕個餅。”
&esp;&esp;天氣冷了,每日又只能吃個半飽,晚上不免覺得一身冰涼,冷得睡不著覺,倒也有腹餓的原因。張曦君如是想著,便應了一聲,又手按著平扁的小腹,讓自己早些進入睡眠。
&esp;&esp;不知過了多久,張曦君終要迷迷糊糊的睡去,卻聽碰地一聲驟響,冷風一股腦兒的兜進了屋來,冷得張曦君一下清醒過來,和許嬤嬤近乎同一時刻抱著棉被坐起身,驚恐的盯著門口的來人。
&esp;&esp;“娘,怎麼了?”等看清來人竟是李氏,張曦君鬆了口氣,問道。
&esp;&esp;——
&esp;&esp;(雖然現在劇情還發展的很慢,但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