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一秒地縮小,我們似乎可以聽見奧運會走近北京的腳步聲。
作者手記:國家博物館已於2007年2月起暫時閉館,開始擴建工程,2010年才能竣工開放,竣工後將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博物館,閉館期間,部分館藏文物將不定期在全國各地巡展。
中山公園——江山社稷之本
中山公園原名社稷壇,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祭壇,1914年開闢為公園,1928年為紀念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改名中山公園。
社稷壇位於公園中央,壇中鋪著全國各地進貢來的五彩泥土: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因而又名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五色土後是中山堂,以展覽形式記載了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的足跡。中山音樂堂掩映在綠樹叢中,外部輪廓酷似一架巨大的鋼琴,經營者似乎對中國傳統音樂元素情有獨鍾,經常舉辦類似表演。在古祭壇邊欣賞一場中國民歌或民樂演奏,能讓自己的心,跳出中國的節奏。
中山公園最美妙的季節是春天,鵝黃的迎春、粉嫩的桃花倒沒什麼特別,只是北京的小學校好像熱衷於組織到中山公園春遊,春光明媚的上午,看著嘰嘰喳喳的小孩子們,蹦跳著風一般掠過身邊,鮮豔的衣角彷彿都帶著春的氣息,讓古老的園林煥發了活力。
位於公園東部的來今雨軒茶社是一個品茗懷古的好去處,上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周作人、鄭振鐸等文化巨匠經常在這裡出沒,談笑間,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最宜初夏時節,坐在茶社竹椅上,被悠悠的槐花清香擁在懷中,肥碩的喜鵲來了又走了,留下清脆的鳴叫,一陣風過,素白的槐花如雪般飄落肩頭,一縷夕陽照在故宮端門城樓側面,令金色的彩繪閃耀出溫暖而帶著重量的光芒,此時此刻,茶,已經不重要了。
到達:位於長安街北,天安門城樓西側。乘坐地鐵1號線到天安門西站,或乘公共汽車到中山公園站。
門票:3元
勞動人民文化宮——皇帝的祖廟 人民的樂園
主要景點(8)
拜祭祖先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文化傳統,皇帝供奉祖先牌位、祭祖的地方稱為太廟,位於故宮東側,自1950年起改名勞動人民文化宮。
太廟的主體建築為享殿,紅牆與松柏環抱著金碧輝煌、錯落有致的飛簷翹角,營造出神秘肅穆的氣氛,每逢季首、歲尾或國之大事,皇帝都要親率文武百官來此舉行祭祖大典,親王、功臣也以死後配享太廟作為無上榮譽。自從太廟歸了勞動人民,皇帝家的祖宗牌位紛紛消失得無影無蹤,只能從祭祖文化展中一覓蹤影了。1998年9月,來自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歌劇院在大殿前演出大型實景歌劇《圖蘭多》,將這個古老中國的宮廷故事帶回了家,才為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太廟帶來了短暫的繁榮。
如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已經徹底轉變了職能,聲樂班、器樂班、繪畫班、舞蹈班、高教自考、上崗證輔導……面向各個年齡層次的各類培訓班幾乎一年四季都在招生,整個文化宮成了學習基地。樹林深處,有人字正腔圓地朗讀英語;筒子河邊,學員一絲不苟地吊嗓子練聲;林蔭路上,剛剛下課的舞蹈學生還在琢磨動作;長凳一頭,青年人捧著本書看到入神……濃濃的學習氛圍,成就了文化宮的別樣風情。
到達:位於長安街北,天安門城樓東側。乘坐地鐵1號線或公共汽車在天安門東站下車。
門票:2元
國家大劇院——天安門前的浪漫建築
國家大劇院位於人民大會堂西側,這是中國人一個埋藏了很久的夢,早在半個世紀前的1958年就已經規劃並部分拆遷,由於國家財力不足等種種原因,直至2000年才動工,現已建成投入使用。其內部結構由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和公共大廳等組成。
國家大劇院採用了法國人安德魯的設計,外部為鋼結構殼體,呈半橢球形,總高度為 米,屋面採用鈦金屬板,周圍環繞人工湖,北側主入口和其他通道都設在水下。這是一個放在世界各地都堪稱驚世駭俗的設計方案,竟然被置於天安門廣場這樣一個承載了大量政治和民族資訊的平臺之上,顯示了設計者和決策者的大膽與個性。它充滿著法國式的浪漫,充滿著對於其所在位置的反叛精神,其支持者形容它是飄浮在水面上的一顆晶瑩的珍珠,反對者則說它像個大蛋殼,從空中俯瞰,大概更像個顫顫巍巍的單面煎雞蛋。也許它的命運將如同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一樣,在承受質疑很多年後慢慢地被認可,也許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