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猶太人面對納粹*的集體不抵抗,一些社群精英配合了納粹對猶太同胞的*和屠殺……正是基於這種冷靜的反思精神,德裔猶太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形成了“平凡的惡”的洞見,她提出納粹戰犯受審的理由應當是“反人類罪”——如今,阿倫特的觀點已經廣為世人接受,成為人們譴責這類罪惡的共識。
相比之下,我們缺少這種對歷史的尊重、對人性的尊重,也缺少對歷史的反思、對自身的反思。
我們的民族是如此,企業、個人也是如此。今天的萬科人,說起近年的持續高速度增長,當然一個個頭頭是道,但有幾個人還記得1993年宏觀調控後做減法的艱難和狼狽?說到萬科的全國佈局,當然是英明決策,理性投資,但又有誰還記得海神廣場——一個冒進的投資,幾乎葬送整個公司前程?一本《道路與夢想》娓娓道來,說得多的是理想、成功、韌性,一旦描寫到錯誤和失敗,就要來個春秋筆法。即使有失敗,那也是成功路上用來增加懸念和起伏的小小挫折吧?
不能看到未來,不能看清楚過去,我們將往何處去?
徘徊的靈魂。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拐點論· 陰謀論·(1)
2008年11月5日; 萬科總部辦公室; 攜帶行囊。
幾天前的北京、杭州已經寒意逼人,深圳仍是炎熱天氣,陽光燦爛,黃桷蘭樹下,行人短袖T恤……
下午要從香港搭乘飛機前往特拉維夫,參加中城聯盟組織的活動。出發之前,在辦公室接受香港翡翠臺採訪。攝像師:“希望能在萬科總部大樓多處取景,樓外的噴泉水池、樓內產品體驗館……”噢,看來外形獨特的產品體驗館,也吸引了見多識廣的香港攝像師。
鏡頭前。老王回憶改革開放之初的深圳:人們形容在這裡做生意靠“三皮”,哪“三皮”?
炒地皮,倒紙皮(批文),吹牛皮……
三天內連續接受三家電視媒體採訪,都是同樣主題:改革開放。一年來,媒體採訪老王一定會問“拐點論”,現在已經閉口不提,變化耐人尋味。而這種變化,是始於2008年10月左右。
9月初,我入藏攀登希夏邦馬峰,關於“拐點論”的爭論正熱火朝天,萬科承受著來自輿論和同行的巨大壓力與質疑,並引發了一連串事件。從雪山下來,回到拉薩已經是10月6日,房地產行業最為看重的國慶黃金週過了。發現行業的兩個變化:1。已經沒有人討論拐點,大家都在談救市;2。整個國慶節期間全國同行都在降價,但市場反應平淡,消費者持幣觀望。見此情形,我知道,將近一年來圍繞“拐點論”而來的風波已經過去了。
為什麼呢?因為降價已經不是萬科的單獨行動(當然之前也不是萬科一家在降價,但萬科的影響力引起了社會更多關注),國慶期間各大發展商都在降價,結果市場反應還是不好,這說明萬科之前的降價行為是基於市場趨勢變化的理性判斷。
此時,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國內樓市陷入低迷。10月22日,財政部宣佈個人首次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稅稅率暫下調到1%,並對個人買賣商品房暫免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同時央行宣佈,首次置業和普通改善型置業貸款利率下限為基準利率的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20%……
自2003年以來,中央對房地產行業的總體政策是從緊,利率不斷提高,融資門檻不斷提高,各種支援房地產業發展的政策不斷收緊……原因何在?顯然,中央認為房地產行業發展過熱,房價上漲過快。這一時期的房地產行業,就像剛剛過去的這個火辣辣的夏天(2008年)。這次財政部和央行推出的新政,暫時作用有限,但無疑表明政策走向出現了拐點,中央政府已經看到經濟寒冬來臨。
而接下來兩天,香港股市的內地房地產股市值跌去40%,驗證了一句老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政策很難扭轉經濟週期和人們的心理預期。
持續了一年的“拐點論”之爭明顯出現“拐點”,媒體大多肯定萬科最初的看法和做法,比如《中國經營報》的文章說:“事實再次證明萬科是對的。在業內人士還在回味樓市的瘋狂時,萬科先一步看到危機。”
總結一年來,老王聽到對“拐點論”的評價,基本有四種:
1。 老王是胡說八道。初期以這一類看法最多。
2。 老王對市場有敏感預見力,判斷準確。後期這一類看法較多。
3。 老王的“拐點論”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