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一起旋轉到合適的角度,然後關掉,這個就叫做PI/2脈衝。一個脈衝的兩倍長,那就是PI脈衝,能讓原子核轉向…B(o)。自由感應衰減訊號的最大值會伴隨著PI/2脈衝改變。
於是,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原子核會因他們周遭的環境能量大大減低,使得它們是很好的探測磁性效能的探子。有兩種主要的弛豫過程會影響核磁共振的測量。第一種是縱向的或者自旋點陣弛豫過程,特點是核能極化的恢復,伴隨激勵脈衝的應用。這種持續極化達到平衡值的時間叫T1。在其‘點陣’或所在環境中,在T1內,核子旋轉交換能量量子。(別裡克在他的故事中也提到過點陣相互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T1的值從亞微秒上升到小時甚至更高。橫向弛豫用以解釋自由感應訊號的衰減,其中還伴隨有脈搏波弛豫,它的特點是時間常數T×2。
共鳴衰減時間常數通常記為T2。
——R。E。瓦爾斯泰特(R。EWalstedt),《範諾斯特蘭的科學百科》
(Van Nostrand’s Scientific Encyclopedia)
以及其多:
二維核磁共振。這個過程是傅立葉變換的簡單延伸,其中要包含由變數時間t1分開的兩個連續的PI/2脈衝。時間t1,“進化”時間,從零值到比自由衰減壽命還大一點的值。第二次脈衝後,訊號被與t1同範圍的時間間隔t2所記錄。資料在t1、t2時間軸上改變以此來產生頻率f1和f2,這樣一幅二維的訊號強度對頻率f1、f2的輪廓圖就繪製出來了。
在生物和醫藥領域具有無限潛力的核磁共振技術的應用就是具有空間結構的標本的核磁共振成像。該方法已經能夠在幾分鐘內成型人體的橫截面影象,這使得其足以在醫學界大展拳腳。
若要畫三維物體的成像需要將其放置在一個圍繞一個軸的場梯度的磁場裡,比如,z軸。運用脈衝射頻磁場會激發原子旋轉,保持在一個平面的很小但很有限的垂直於z軸的厚度裡。這是上述兩條脈衝射頻的其中一條。在t1時間裡,一個場梯度沿著x軸出現,第二條脈衝後,這條梯度轉而沿著y軸了。透過進行傅立葉變換可知,這種譯碼過程會形成一個在空間上分散式的核磁共振強度的二維圖。
關於主磁鐵的場強問題:
核磁共振成像裝置中有一塊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