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部分(3 / 4)

小說:胡雪巖 作者:溫暖寒冬

等我替你買的地皮漲了價,你再恭維我。』胡雪巖摸不著頭腦,『羅四姐,』他問∶『你在說啥?』

『等等吃飯的時候再同你講。你請坐一坐,我要下廚房了。』

廚房裡菜都預備得差不多了,爐子上燉著魚頭豆腐∶『件兒肉』在蒸籠裡;冷盤鹽水蝦、蔥燜鯽魚和素雞,是早做好了的;起油鍋炸個『響鈴兒』,再妙一個薺菜春筍,就可以開飯了。

『沒有啥好東西請你。』羅四姐說∶『不過我想,你天天魚翅海參,大概也吃膩了,倒不如清清爽爽幾樣家常菜,或許反倒可以多吃一碗飯。』『一點不錯。』胡雪巖欣然落座,『本來沒有啥胃口,現在倒真有點餓了。』

羅四姐笑笑不作聲,只替他斟了一杯藥酒,然後佈菜;胡雪巖吃得很起勁,羅四姐當然也很高興。

『你剛才說什麼地皮不地皮,我沒有聽懂。請你再說一遍。』

羅四姐點點頭,『你給我的摺子,我昨天去提了九千兩銀子。』她問,『你曉得不曉得?』

『他們告訴我了。』

『從前年英租界改路名的辰光,我就看出來了,外國人辦事按部就班,有把握的,馬路修到哪裡,地價漲到哪裡,可惜我沒有閒錢來買地皮。前兩個月還有人來兜我,說山東路——』『慢點!』胡雪巖問道∶『山東路在啥地方?』『就是廟街。』

原來英租街新造的馬路,最初方便他們自己,起的是英文名字,例如領事館集中之處,名為ConsulateRoad;江海關所在地名為CustlomsRoad。上海在戰國時,原為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當時為了松江水患,要導流入海,春申君開了一條浦江,用他的姓,稱為黃浦江,或稱黃歇浦;此外春申浦、春申江、申江,種種上海的別稱,都由此而來。後人為了崇功報德,曾建了一座春申侯祠,又稱春申君廟,但年深月久,遣址無處可尋。

相傳建於明朝,地在三茅閣橋,供春『三茅真君』的延觀,原來就是春申君廟,英國人便將開在那裡的一條馬路,稱為TempleStreet,譯成中文便是∶『廟街』。

英租界的地名很亂,二部局早就想把它統一起來,將界內的馬路,分為兩類,橫的一類從東到西,用中國主要的城市命名,縱的自南至北,以中國的省名命名,因此領事館路改名北京路,而第二個大城市是南京,便將外灘公園向西延伸的馬路,改名南京路。

廟街是南北向,改名山東路。那是前兩年的事,胡雪巖未嘗留意於此,所以羅四姐提起這個新地名,他茫然莫辨。廟街他是知道的,『呃,』他問∶『有人兜你買廟街的地皮?』

『廟街現在是往南在造馬路,那裡的地皮,一定會漲價,所以我提了九千兩銀子出來,買了二十多畝地皮,已經成交了。』胡雪巖大為詫異,求田問舍,往往經年累月,不能定局,她居然一天工夫就定局了,莫非受人哄騙不成?羅四姐看他的臉色,猜到他的心裡,『你不相信?她問。』不是我不相信,只覺得太快了。『胡雪巖問∶』你買的地皮,有沒有啥憑證?『

『怎麼沒有,我有「道契」,還有「權柄單」。』胡雪巖更為驚異,『你連「小過戶」都弄好了?』他說∶『你的本事真大。』『你不相信,我拿東西給你看。』

於是羅四姐去取了三張『道契』來。原來鴉片戰爭失敗,道光二十二年訂立南京條約,開五口通商,洋人紛紛東來,但定居卻成了疑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的土地是不能賣給洋人的,這就不能不想個變通辦法了。

於是道光二十五年由英國領事跟上海道訂立了一份『地皮章程』,規定了一種『永租』

的辦法。洋人土地業主接頭,年納租金若干,租得地皮,起造房屋,另外付給業主約相當於年租十倍的金額,稱為『押手』,實際上就是地價。

租約成立後須通知鄰近的地主,由地保帶領,會同上海道及領事館所派人員,會同丈量,確定四至界限,在契紙上附圖寫明白,由領事轉送上海道查核。如果查明不誤,即由上海道在『出租地契』加蓋印信,交承租人收執,這就是所謂『道契』。

這種『道契』,產權清楚,責任確實,倘有糾葛,打起官司,是非分明,比中國舊式的地契,含糊不清,一生糾葛,涉訟經年,真是『有錢不置懊惱產』,悔不當初。因此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請洋人出面代領道契;這原是假買假賣的花樣,所以在談妥條件,付給酬勞以後,洋人要簽發一張代管產業,業主隨時可以自由處置憑證,名為『權柄單』。而這種做法,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