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2 / 4)

小說:胡雪巖 作者:溫暖寒冬

『送什麼人?』左宗棠問。

『福州稅務局布浪。』

『喔,他到上海去。』

『是的。』胡雪巖答說,『是駐上海的法國總領事白來尼找他談公事。』

『談什麼公事?』左宗棠問道∶『莫非與船廠有關?』胡雪巖靈機一動,點點頭答說∶『也許。』

『那可得當心。』左宗棠說,『洋人花樣多。日意格、德克碑辦理此事,起先越過他們總領事,直接回國接頭;白來尼當然不高興。而此刻一切合同,又非白來尼畫押不可;恐怕他會阻撓。』『大人深謀遠慮,見得很是。我看——,』胡雪巖故意躊躇著,『辦不到的事。算了!』『怎麼?』左宗棠問∶『什麼事辦不到?』

『我想最好我也走一趟;釘住布浪。只是這裡不容我分身。』

左宗棠摸著花白短髭,沉吟了一會,徐徐說道∶『速去速回,亦自不礙。』

聽得這話,胡雪巖精神一振,『是!』他立即答說『我遵大人吩咐,速去速回。如果布浪談的公事與輪船無關,不過三、五天功夫,就可以回福州。』『好!』左宗棠說,『你就請吧!我還有好些大事,跟你商量;尤其是那一百二十萬銀子,一天沒有著落,我一天心不安。』胡雪巖這一次不敢再說滿話了,只答應儘速趕回。至於在福州,唯一不放心的日意格與德克碑已萌退之意,深恐事生周折,斡旋無人,以致決裂;而左宗棠卻勸他不必過慮,同時拍胸擔保,必定好言相勸,善為撫慰。如果有什麼意見不能相合之處,自會暫且擱下,等胡雪巖回到福州以後再說。得此保證,胡雪巖才算放心;回到寓處,匆匆收拾行裝,趕到碼頭,與布浪同船,直航上海。

到上海第一件事是訪古應春密談。

古應春近年又有新的發展,是英商滙豐銀行的買辦;照英文譯名,俗稱『康白度』,在銀行中是華籍職員的首腦;名義上只是管理帳目及一切雜務,其實凡與中國人的一切交涉,大至交接官場,小至僱用苦力,無不唯買辦是問。而中國人上外國銀行有業務接頭,更非找買辦不可。因此,古應春在滙豐銀行權柄很大;他又能幹而勤快,極得洋東信任,言聽計從,這就是胡雪巖所以首先要找他的緣故。

『我要請幾家外國銀行的「檔手」吃飯。』他一開口就說∶『你倒替我開個單子看!』

『小爺叔,』古應春問道∶『是不是為船廠的事?』『不是!我要跟他們借錢。』

平時向外國銀行借錢,十萬廿萬銀子,只憑胡雪巖一句話就可以借到。如今特為要請洋人吃飯,可見得數目不小。古應春想了一下,拿出一本同治四年的洋商行名簿,翻到『銀行』這一欄問道∶『是不是十家都請??胡雪巖看這十家外國銀行∶一、阿加剌銀行二、利中銀行三、利商銀行四、匯泉銀行五、麥加利銀行六、匯隆銀行七、有利銀行八、法蘭西銀行九、滙豐銀行十、麗如銀行這一著,他倒躊躇了。因為通稱外國銀行,而國籍不同;尤其英法兩國,一向鉤心鬥角,各自擴張勢力,如今為了左宗棠設廠造船,更加不和。如果請在一起,彼此猜忌,不肯開誠佈公相見,豈不是白費功夫?於是他問∶』分開來請如何?『

『當然可以。不過,小爺叔,照我看,只請有用的好了。一次弄妥當了,其餘的就不必理了。』『那末,你說,哪些是有用的呢?』

古應春提筆在手,毫不考慮地在五、七、九三家銀行上面一鉤。這也是胡雪巖意中,因為滙豐銀行在古應春是必不會少的;既有滙豐,便有麥加利與有利兩家,因為這兩家是英國銀行,與滙豐的淵源較深。

但是,滙豐銀行卻並非純然英國銀行。它原名『香港上海銀行有限公司』,同治三年創設總行於香港,資本定為港幣五百萬元,由英國的怡和洋行、仁記洋行;美國的旗昌洋行,以及德國、中東的商人投資。華商亦有股份加入;古應春即是其中之一,而且以此淵源,得以充任上海分行的買辦。

香港上海銀行的上海分行,較總行遲一年成立,派來的總經理名叫麥林,是英國人;與古應春是舊識,久知他幹練可靠,且又是本行的股東,因而延攬他出任買辦。古應春接事後第一個建議是『正名』;香港上海銀行的名稱,照英文原名直譯,固無錯誤,但照中國的習慣,開店不管大小,總要取個吉利的名字;用地名,而且用兩個地名作為銀行的名稱,令人有莫名其妙之感。如果『香港上海銀行』之下,再贅以『上海分行』四字,更覺不倫不類,文理不協,難望成為一塊『金字招牌』。

麥林從善如流,接納了古應春的意見,依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