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楷之言,王芬愈加糊塗,虛心請教道:“芬愚鈍!還請仙師明言!”
襄楷點頭說道:“老道之意,是說使君欲成此大事,必要此人真心相助!否則,事必不成,恐有大禍!”
王芬這才明白,感激道:“多謝仙師指點迷經,芬這就去安排!”
襄楷不解道:“使君意欲何為?”
王芬答道:“自然是派人去送送竇輔一行,再贈與財務,以結其心啊!”
襄楷搖頭道:“使君又錯矣!”
王芬疑惑道:“又錯了?不是仙師讓芬厚待此人嗎?”
襄楷笑道:“使君此舉,恐適得其反!竇輔既是少年英雄,這尋常之物,又有何用?這等閒之人去了,又有何為?”
王芬聽襄楷之言後,亦覺有理,不由大急道:“似此,又如何是好啊!”
襄楷微微思索後,對王芬道:“使君,不若由老道親自走一趟,或許能說動此人!”其實,襄楷在說這話時,自己也沒把握,王芬是否會放自己離去。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
而結果顯然出乎襄楷預料。王芬聞言大喜,激動道:“固所願也,不敢請爾!若仙師肯親往,此事必定成矣!只是,如此一來,卻要勞仙師大駕啊!芬實在汗顏啊!”
襄楷忙謙遜道:“使君過譽了!成與不成,老道實在無有把握!姑且一試,成敗皆是天意!”
王芬不住點頭感謝,忙命人準備行囊,送襄楷出城。
而襄楷與王芬告辭後,連夜出城,快馬追趕竇輔而去。
這襄楷為何這樣著急呢?原因是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在延熹九年,襄楷給當時的漢桓帝上過奏章。而最記憶深刻的就是天象示警,上古有史料記載開始,熒惑星,就是災星!熒惑現,天下避亂,還主天子亡!當時,襄楷看出問題後,就上奏道:熒惑入太微,犯帝座,出端門,不軌常道。其閏月良辰,太白入房,犯心小星,震動中耀。中耀,天王也;傍小星者,天王子也。(這些在之前的章節註解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深入研究下!)
這件事已經過了近二十年了,襄楷一時之間也沒有想起來,只是與王芬談起竇輔時,才猛然記起竇輔便是延熹九年出生的,也就是公元166年,如今正好21歲。再想起今日見到竇輔後的面相,不覺豁然開朗。這才有了襄楷向王芬討要這一差事,否則以襄楷的身份,絕對不會做此等事。勸說竇輔是假,藉機離開王芬是真,順便想見見竇輔,詢問一些情況,以解心中困惑。
且不說襄楷當晚便出城,趁月夜追竇輔。只說現在竇輔在何處呢?此時的竇輔已經遠離鄴城,正在往黃河趕去。
此時,夜已深沉,太史慈見不遠處有燈火,便對著竇輔開口道:“二哥,天色已晚,不如今夜在此留宿。明日再走不遲!”
典韋亦點頭道:“是啊,兄弟,三弟說得對!天色已晚,即便趕到渡口,亦無船可渡!人能堅持,馬卻不能啊!”因為,這次出來都是單人單騎,無馬替換,所以,典韋才這麼說。畢竟三國時代的馬並沒有馬鞍,更沒有釘馬掌。所以,馬並不能太過持久。
竇輔見二人都如此說,看看天色,嘆口氣道:”好吧!便聽大哥與三弟的,到前面人家借宿一宿,明早繼續趕路!”
一夜無語,第二日清晨,竇輔與典韋太史慈正準備上馬出發,卻突然聽到身後有人喊道:“將軍留步!”
竇輔一愣,回頭張望,卻見遠處有一鬚髮皆白,身穿道袍之老者,正策馬急馳而來。
定眼一看,原來是襄楷。竇輔奇道:“是他?”
太史慈典韋好奇之下,亦回頭望去,卻見那人已經來到三人跟前,那人勒馬停住,顧不得疲勞喘息,稽首道:“老道有禮了!日前已講過諸位英雄!”
竇輔點頭道:“不錯,昨日於王刺史席間確曾見過道長!只是還不知道長尊稱?來此何為?”
那老道見竇輔三人凝神戒備,身後太史慈典韋還不住向四周張望。於是笑道:“老道襄楷,與王刺史乃是故友!此來並無惡意,知將軍有大難,特來救將軍爾!”
竇輔因為黃巾之故,最看不得這些裝神弄鬼的術士,若不是來自後世,對道教有所瞭解,此刻恐怕已經刀劍相向了。此時的大漢才經過黃巾之亂,但凡心繫漢室,雄才大略之人,對道士可謂深惡痛絕!只要看歷史上孫策對於吉(此人身份有待確定),曹操對左慈,都是欲殺之而後快!皆因漢代自高祖劉邦始,採用老莊之道,無為而治。歷代都比較尊崇道家,特別是文帝妻子,也就是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