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準備迎接上海和全國的新生。在新的條件下,宋慶齡規定它的方針任務是在婦幼保健衛生、兒童文化教育方面進行實驗性、示範性的工作,為全國其他地方提供範例和培訓場所。
11月9日,她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發表題為《華北之行的印象》的講話,一部分內容前面已經引述。她極為深刻和動人地表述了她個人的感受:
“我可以告訴你們,我這次到達北京時的感覺,和我在一九二五年時所經歷到的。真有天壤之別。那時候,這歷史的古城是各國帝國主義的基地,也是孫中山不幸逝世的地方。現在,這個城變成了人民的講壇,我們聽到了人民聲震雲霄的洪大的呼聲。它是新中國的誕生地。北京立刻使人感覺到是一個充滿了廣闊偉大的思想,影響到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人民的城市,到那裡去的人,會感覺到歷史的意識和情調;但是,這種意識和情調,不是從中國古老的事物所產生,而是今日中國的建設和未來中國所產生的。每一行動、每一步驟,都有巨大的意義。當你在會議廳裡或是議事室裡聽到發言時,你就知道他們正在為中國人民創造一個新的文明,這種新的文明不僅影響到每一箇中國人,並且影響到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想到這些言論會立刻變成行動,傳達到我旅途上所經過的各個地方,一直傳達到我們國境外人民依然被剝削壓迫的每個地方,真使我心裡愉快。”
她說,在北京有兩樁事情是“最使人感動的”。“第一樁是毛澤東主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是一個非常莊嚴的典禮。……回憶像潮水般在我心裡湧起來,我想起許多同志們犧牲自己的生命換得了今日的光榮。連年的偉大奮鬥和艱苦的事蹟,又在我眼前出現。但是另一個念頭緊抓住我的心,我知道,這一次不會再回頭了,不會再倒退了。這一次,孫中山的努力終於結了果實,而且這果實顯得這樣美麗。……
“第二樁……(開國)典禮是在北京天安門巨大的廣場上舉行的……一片跳躍歡呼的紅色的海。全城的人民都出來參加了……工人、農民、教育工作者、學生、公教人員、文化團體、人民解放軍,這一張名單永遠念不盡,就像遊行的隊伍似乎永遠走不完,一直走到深夜,火炬把黑夜照耀成白晝。中國真的學會了歌唱和舞蹈。因為有的是無窮盡的歌唱和有節奏的表演……使人永遠不能遺忘。
“總結一句話,我這一次的北行真是一個靈感。它使我更認識了人民的力量。我看到憑了人民的力量,我們的具有歷史性的政府誕生了。我親眼看到由於中國共產黨和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正確領導和真正革命精神所獲得的傑出成就。北京的整個空氣,使每個人離開以後,都帶了決心,要獻出他的每一分力量,來保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功。”①
①同注1。
她自己在以後的年月裡就是這樣做的。她在許多領域裡進行工作,其中之一是政府事務,但這在她的全部活動中不佔主要地位。更為重要的是她在人民對人民的外交中以及在為新中國宣傳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像往常一樣,她為國內和國外讀者、聽眾寫了大量的文章。她仍然是婦女界和福利工作方面(特別是婦幼福利)的一位領袖人物。
因為本章的時間跨度長達17年(從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所以這些不同方面的活動將分開來寫。這樣一來就不能完全按照時間順序,而且有時候會發生忽前忽後的情況。
(二)在黨政事務中
關於她直接擔任的政府職務,有些書上寫道,那些都是象徵性的和沒有實質性內容的,其實不然。她不是中央人民政府(建國初期稱政務院,後稱國務院)的行政官員,而且建國初期大部分時間住在上海。這些都是事實。但她經常到北京來參加——有時主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全體會議,還有更為經常的。具有實際權力的政協和人大的常務委員會會議。當有重大議案要討論時,她就更為忙碌。例如1954年擬訂憲法草案時,她正患骨折,但每天仍要用許多小時看檔案材料。①遺憾的是,因為有關檔案尚未完全開放供研究之用,目前還很難了解她所提出的建議和見解。
①宋慶齡致邱茉莉,北京,1954年3月26日。
她還要參加不定期舉行的最高國務會議(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正是在這一會議上,毛澤東在1957年初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在這個報告裡闡明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在1950至1965年這段時期裡,每逢國慶日,她都同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