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府應定都何地?最後的協議是武漢。

汪精衛應否儘快召回復職?決定是召回。

對這兩個問題,蔣介石看起來都沒有什麼不同意見。他感興趣的主要是軍費,並且希望他能掌握的軍費越多越好。他的打算是透過他的家鄉浙江省到達上海,用金錢收買這些地方的防軍首領,而不是用戰鬥來解決他們。然後,他就可以從浙江和上海的地主豪紳、銀行家和工商業者那裡得到更多的財富,交換條件是蔣介石將以他手中的權力來保護他們,不受工農群眾的侵犯。

由此產生的結果是,蔣介石在這次廬山會議上採取的戰略是麻痺他的對手,暗中擴大兵權和財源。

但當這些黨政要員們動身前往武漢時,蔣介石卻突然取消了他原來答應同行的計劃,宣佈返回他自己的重要據點南昌。他還免去鄧演達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職務,因為鄧是國民黨左派,而且這個職務同他的關係太密切、參與的機密也太多,所以蔣必欲除之而後快。當廣州來的黨政要員們到達武漢後,他們發現蔣介石早就越過他們,擅自下令制止武漢一切罷工行動並解除了工會糾察隊的武裝。他對農民運動也給以類似的打擊和破壞。

包括宋慶齡在內的黨政先遣人員的最後一段旅程是從九江乘船溯江而上,路上較為舒適。他們到達武漢第一眼所看到的是聚集在這個革命新首都港口的外國炮艦。這些外艦不但不按慣例升旗歡迎,以表示對革命政府的蔑視,其中一艘還故意阻擋他們所乘的汽輪航行。但他們很快就看見有三架帶著國民政府標誌的飛機正擦著英國軍艦“金邑子”(“柯克捷夫”)號(它不久前參與了屠殺許多中國人民的萬縣慘案)的上空飛過。這是一個象徵,顯示中國終將成為它自己的水域和空域的主人。船上的革命政府人員為此深感振奮。

在武漢,等待著他們的是熱烈的歡迎和一系列暴風雨式的、決定國家命運的事件。

宋慶齡——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第八章 1927年的武漢:考驗和分水嶺

第八章 1927年的武漢:考驗和分水嶺

宋慶齡和其他先遣人員的隊伍於1926年12月10日到達武漢。為了歡迎他們,舉行了有15萬人參加的一次遊行示威、一次隆重的宴會和一次閱兵典禮。這些活動的規模都是同一個國家的首都和一次大革命的中心地相適應的,而這一點也正是這些活動所要顯示的含義。

三天以後,在一次由已到武漢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聯合召開的緊急會議上,宋慶齡被選入由五人組成的一個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及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這個委員會將在其他黨政領導成員到達武漢之前,行使黨政最高權力。這樣做是為了確認廣州來的先遣人員有權臨時代表全體行事,也為了挫敗蔣介石想在他所控制的南昌建都的任何行動。

宋慶齡現在第一次處於政府的最高職位。在國民黨內,她幾個月前剛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現在又加入了臨時的領導核心。不論是黨內或政府的職位都不是她自己所謀求的——當時也好、以後也好,她從來不爭名銜——而是出於加強國民黨左派的意願她才接受的。她感到在這時局發展的要緊關頭,為了繼承孫中山遺志、為了革命,努力加強左派是她的職責。在這個領導核心小組中,她辛勤工作,整天都在辦公室裡,有時開會直至深夜。小組的其他成員有陳友仁(外交部長)、蔣作賓(國民黨資深軍人和官員)、吳玉章(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老黨員)和鮑羅廷(首席顧問)。這個小組雖然沒有撤換蔣介石的總司令職務,但收回了許多政治上和財政上的權力——這些權力是蔣為了準備實行全面獨裁而逐步蠶食去的。

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正式宣佈遷都武漢,民眾和軍隊都舉行了慶祝活動。幾天後,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在武漢設立分會,分會委員13人,有宋慶齡、鄧演達、董必武等。

前面已經提到,先遣人員到達武漢時曾受到一艘英國炮艦的騷擾,現在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帝國主義又來炫耀武力,妄圖顯示長江的水面和沿岸仍然是外國艦隊的天下。但中國正在改變,事情的結局出乎他們的意料。

(一)中國人民第一次從帝國主義手中收回領土

1927年1月3日,一隊英國水兵在漢口英租界界外用刺刀對付正在舉行慶祝的中國民眾(主要是工人)。這時期武漢群眾的情緒本來在歡樂中已夾雜著憤怒,不只是因為他們在這個新的首都仍然看到外國兵耀武揚威,還因為不久前天津英租界當局逮捕了14個國民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