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了他的正統思想和膽小怕事的性格弱點。在第四幕裡,作家恰如其分地描寫了他與正統思想決裂和逐漸堅強起來的過程。促使他轉化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於鐵子的犧牲精神給予他的感染;二是清廷官僚明大人賣國投敵行為給予他的教訓。高秀才接過於鐵子的紅腰帶,並聽了於鐵子留給母親的遺言之後,深受感動,他讓於鐵子扶小樹站好,上前深深一拜,對於鐵子說:“於鐵子,你叫一個老秀才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義和團,你叫我的老骨頭硬棒起來了!剛才我還憂慮,這件事的結局到底怎樣呢?我自己怎樣呢?你呀,於鐵子,叫我不再為自己揪著心了!這些日子,我仔細想過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古有明訓,那可得彼此以兄弟相待,想騎在我們的脖子上的不是兄弟,是仇敵……”對吃裡爬外的官僚明大人,高秀才則義正辭嚴地進行怒斥:“我本想,有這麼多純正忠勇的義民,上邊必然受到感動,上下實在可以一條心,一個勁兒,齊心對外,轉危為安。可是,我把你們這上邊的人看得太高了、太大了。你們另有打算,看團民不好惹,就天天叫師兄,趕到看風頭不對了,你們趕緊想逃跑,又要打白旗投降,作漢奸,殺義民!你們只知有己,不知有民;只知有家,不知有國!洋人猖狂,因為你們膽小如鼠!百姓無衣無食,因為你們吸盡民脂民膏!你們吃裡爬外,欺軟怕硬!義和團比你們勝強十倍、百倍!師兄們有顆真心,你們渾身連一根骨頭也沒有!”這兩段對白,激濁揚清,愛憎鮮明,它說明,經過正反兩個方面的教育和實際鬥爭的考驗,正直、懦弱的窮儒,已經擺脫了封建教育所形成的沉重的精神負擔,與農民起義的英雄們徹底通心了。在《神拳》中,這是性格最為複雜的一個藝術形象,作家嚴格地按照歷史生活的本來面貌對這一形象進行刻劃,不迴避矛盾,不作簡單化的處理,因而獲得了比較突出的成功。作家透過“秀才造反”的艱苦歷程的描寫,令人信服地說明,義和團農民起義的聲威,在清末社會的各個階層,引起了何等巨大的震動!說明近代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鬥爭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不僅足以打擊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必使清王朝封建統治的根基加以動搖。因此,我們認為,高秀才的形象塑造,在開闊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方面,在深化作品的主題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神拳》在藝術上也是有特點的。樸實、自然、感情熾熱,是它的基本藝術格調。它是寫農民起義的歷史劇,但是並不側重於渲染歷史事件本身的“傳奇”色彩,而把筆力用在寫生活上,用在寫人上。我們來看劇本的第一幕。大幕拉開,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京西某地的一個普通農舍。農民高永福的獨生女兒高菊香今日放大定(即訂婚),菊香的二叔高永義及街坊鄉親,送不起禮,只得“空手道個喜”。婆婆趙大娘送給未過門兒媳的彩禮,也不過是“趕了幾趟集,沒有人看它一眼”的土布,因為現時洋布“眼熱燒餅似的”,都“搶著買”。由農民的苦難,洋貨的傾銷,引出教堂對農民的盤剝,由此再寫農民對洋人洋教的痛恨,引出各地義和團燒教堂的訊息,引出對鄉民練拳的側面描寫。動盪的社會,苦難的生活,使姑娘放大定的喜慶色彩大為減弱。然而這還不是高永福一家的不幸,不幸在於正值此時,當地惡霸張飛龍依仗官府和教堂的支援,派他的弟弟夜貓子來搶親,菊香走投無路,碰死在磨盤上。作家在第二幕裡,又透過回敘交代,事件發生後,張飛龍又逼高永福交地還債,知縣將他僅有的五畝地斷給教堂,高永福呼天不應,吐血而亡。高永福一家的悲劇,不過是《神拳》情節的開端,然而作家卻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透過對農民的日常生活畫面、生活矛盾的細膩描繪,異常生動地展示了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的複雜而又動盪的社會面貌。這裡既有農民的貧困、破產以及清朝封建統治的黑暗、腐朽,也有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宗教滲透以及教堂與官府的勾結、互為利用;既有對動盪不定的社會形勢的側面勾勒,更有對農民反抗怒火的正面展示,如此豐富、多樣、複雜的社會內容,在作者的大手筆之下,縮龍成寸,全都透過高永福一家的遭遇,天然無飾地反映出來。這一幕戲,最可見老舍的藝術功力。後面的三幕戲與第一幕比較起來,就顯得弱了,雖然也有一些精彩的段落,但是作家的筆力顯得有些過於分散,未能沿著對主要人物的生活命運的描寫來安排戲劇衝突,加之有時忙於交待事件的過程,缺乏對歷史生活畫面的真實、豐滿的刻劃,因而,藝術感染力也就相對減弱了。
老舍建國後創作的最後一個話劇劇本是《寶船》。這個取材於民間故事的童話劇,最初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