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善來回答李元興的問題。
“殿下,天英閣提議。增設三千六百六十六名官員,這些官員主要的職責就是司農,計劃在三年內配置完畢,必須是經過皇家學院考核過的真正懂農的官員。戶部計算過了,州一級為正五品至正六品,縣一級為從六品至從七品。按照殿下的興農令所言,增加這些官員,有效的增加了糧食的收成,那麼遠比他們的俸祿高出十倍,甚至是百倍。”
李元興聽懂了。
這些官員說白了,就是後世的農科技術員。
王及善又說道:“測量田地總是要有負責的,州縣的主官負責。但也要具體專職辦事的,糧食是國之大事。”
“我要結果!”李元興直接就要繞開這個過程。
王及善原本還想說,上州配幾人,下州配幾人的具體安排呢,大唐現在才三百多個州,一千五六百個縣,肯定上州是要配三人的,下縣很可能兩個縣,甚至三個縣才配一人。
既然秦王殿下要結果,那就投票吧。
“就增加司農官員一事。參會者投票。同意的舉手。”
李元興饒有興趣的看著小吏在數舉手的人數,心中卻在想著,大唐什麼時候開始變的民主起來了,這個投票的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執行的呢。
是受到了自己的影響。還是因為人多沒辦法統一意見。自然產生的。
正在李元興思考的時候。記票的結果已經出來。
“殿下,九成同意,正副五位閣主有一人不在。四人都沒有反對。如果聖上與殿下沒有使用一票反對的話,那新增設司農官員一案,就算透過了。”
李元興點點頭:“本王不反對。”
“那麼接下來,是否應該挑選人員,在農學院學習兩個月,然後冬天赴任,明年開春這些就就可大用。”王及善又一次問道。
李元興卻反問:“是不是需要訂下一個指標?”
“指標?”王及善不太理解這個詞。
指標是現代詞,李元興解釋了之後,又說道:“每個縣都應該有任務,田產多少,人口多少。達到標準的自然有獎勵,達不到的自然要處罰。只是官場之上,久了就會有人作假,原本的好事也變成粉飾之事!”
量化管理?
武曌熟悉這個詞,可大唐的官員卻是未必。
人治,以德行治天下,這是儒家思想。法治,這是法家的思想,用規矩來治天下。
“老臣反對!”
李元興都不用看,心中已經明瞭,這是姚思廉,他鐵定是反對把人放在條款之中去管理的,作為儒家思想,首先想到的為官者的道德,硬是要給下一個標準,這一點他接受不了。
起身之後,姚思廉說道:“殿下在官員沒有赴任的時候,就在懷疑官員的能力。這會讓百官寒心。”
“胡扯,軍中下令,一日行多少裡,多少天攻下目標。這是計劃,不是不相信。難道說,下軍令之時,還要說一句,讓帶兵的將軍看著辦嗎?”
“軍隊是軍隊,政務是政務!”
“老傢伙,別以為你讀的書多,就牙尖嘴利……”這位將軍正準備來一番長篇大集結。一位諫院的五品官也站了出來:“將軍莫急,君子動口不動手,某與姚公一辯!”
怎麼有個事情就要辯論呢?
李元興有些無奈,將自己的所有計劃往王及善那裡一堆:“王公,本王還有些公務要處理,這些事情行或者是不行,你們給拿個意見出來,有什麼不行的,也給的理由,就算是行的,也要討論一些細節才行。”
“還有!”李二也開口了。
“請聖上吩咐!”王及善起身回答。
“各位上都督政務亦忙,挑重點的詢問了各人的意見。以及各道的想法與要求之後,不要耽誤太多的時間。”李二也說,這些上都督可不能都困在長安城了,各道還有無數的政務需要處理的。
武曌也不想留在這裡了。
李二與李元興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上都督都是按照以前的想法,光是路上就要花上十多天,再加上回去,然後等著召見等,所以至少給自己安排的時間就有三個月,大半的上都督安排下的時間都是過了新年再回去。
他們既然來了,肯定有許多的事情要討個結果了。
僅稅賦、教育、府兵、技術分配與工坊投入這五項,他們就一定要爭出一個高低來。
李二與李元興,帶著武曌剛剛離開會場,隴西道與河東道兩位上都督就離座,面對面的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