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中國文學要完
一書完結,八方來賀,林翰的粉絲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時代,能親眼看到一部文學經典從序言到尾聲在自己面前匯聚,這是多少人都達不到的地步。
現在文學市場上面流傳的大多數都是以往時間寫出來的著作,在文學氛圍日漸稀疏的現代幾乎很少誕生出讓讀者跟評論家都信服的作品來!
似乎上一部文學經典已經是好幾十年前的事情了,不僅是中國文學,就連世界文學同樣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地步,已經幾十年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文學經典誕生了,現在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也不過是在炒冷飯而已。
當文學被無數次的宣告死亡之後,美國批評家希利斯…米勒在日前訪問中國,跟中國一些作家、文學評論家們交流後,發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訊息:“21世紀,沒有文學經典的時代!”
是的,國內外的評論家們都一致認為新世紀是文學經典的終結!
在那篇文章中反覆強調的觀點是,新世紀以來,雖然中國產生了一批很好的長篇小說作品,但令人悲觀又無可迴避的問題是,包括長篇小說在內的敘事文學的輝煌時代就這樣總結了。
這就好比是權威的中醫給病人把脈,然後無奈地搖搖頭,已經病入膏肓,藥石無醫了,21世紀的唱片小說無可救藥,不可能再有超越20世紀或者之前的輝煌,我們只能在不斷重複的閱讀中體味經典,就跟如今品讀唐詩三百首那樣體味唐詩的輝煌一樣!
希利斯…米勒是拿過普利策獎的作家,而負責發這篇文章的作家孟凡華同樣算是文壇批評家裡面的扛鼎人物,他長期從事當代文學研究和評論工作,對中國文學史瞭如指掌,行文信手拈來,有理有據,21世紀真的不是文學經典誕生的沃土。
其實不光是讀者們對這個問題表示疑惑,作者們更是首當其衝,他們相信自己能寫出足夠經典的文學作品嗎?
如果在這個新秩序裡,文學寫作首先要獲得“文化大多數”的認可才能夠生存,那文學還能有創造性嗎?
如果文學寫作的意義必須得到“文化大多數”的認可才能有效,那文學寫作還能有對現實的懷疑嗎?
如果文學變化的走向不能得到“文化大多數”的認可就只能止步不前,那還有文學的發展嗎?
回顧史,幾乎每個時代都曾經唿喚偉大的作品出現,而且,不論圍繞有關經典化的問題在過去和今天都發生過多少爭論,實際上,每一個世紀初,或者世紀末,總會有一些被公認為偉大的文學作品,意外地從人們的視線中升起,就像從海濤裡湧出幾座高山。
那麼21世紀呢?這個世紀還會有文學的高峰憑空湧現嗎?
起碼從現在最初的十多年裡面沒有看到所謂的文學高峰,一方面我們為文學的當下處境憂心忡忡,為文學不遠的末日深感不安和驚恐,另一方面,新世紀文學日見奇異和燦爛的想象,又為文學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
雖然沒有了文學經典,可網路文學的發展幾乎是坐上了高鐵在發展,這是意外的想法。
在中國文學發展的史上,每一文體都有它的鼎盛時代,詩、詞、曲、賦和散文都曾引領過風騷,都曾顯示過一個文體的優越和不能超越。但同樣無可避免的是,這些輝煌過的文體也終於與自己的衰落不期而遇。
於是,曾輝煌又衰落的文體被作為文學史的知識在大學課堂講授,被作為一種修養甚至識別民族身份的符號而確認和存在。它們是具體可感的史,透過這些文體的輝煌和衰落,我們認知了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
無論如何評價近百年的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創作,無論這一文體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它的輝煌時代已經成為史。它的經典之作透過文學史的敘事會被反覆閱讀,就像已經衰落的其他文體一樣。
新的長篇小說可能還會大量生產,但當人們再談論這一文體的時候,更多的可能是深懷憑弔和懷念。
在那篇駭人聽聞的文章裡面,作者認為人類肯定還會寫出偉大的小說,但不知道屬不屬於這個世紀!
……
林翰原本將小說寫完之後就無事一身輕,可看到這中外學者交流探討聯合發出來的文章時卻有些沉重。
作家群裡面大家都在談論這件事情,畢竟跟他們自己息息相關,雖然覺得孟凡華小瞧了天下人,可他們的反駁卻格外無力,因為這的確就是事實!
“這老孟是老煳塗了吧,他怎麼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面不會誕生文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