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逗比都知道雍正對怡親王的看重的,更何況雍正比任何人都清楚,老十三的忠心,你推誰哪兒不好,偏推老十三哪兒,雍正不火才奇怪呢。
而弘墩等人一見到弘時參奏了怡親王,便連夜趕出了一份奏摺出來,說明了幾點問題。
第一,現在的福建水師提督確實是十三提名,而且也確實是十三的門人。
(看吧,這認錯態度那叫一個積極,那叫一個良好,立即扭轉朝野內外對十三的印像分,鐵帽子王哪個沒門人啊,有好差自然便宜門人了,更何況,王爺這麼忙,看走眼也有的,其實每個人都有看走眼的時候對不?咱得給自己留條後路)
第二,福建水師提督有沒有貪贓枉法咱不知道,不過,鑑於連帶責任,雖然怡親王不在了,不管,身為嫡長子,咱願意負起責任來,正所謂父債子還。
(弘墩的身體是人都知道,這一奏摺上去,立即引得更多人的同情,這可憐的娃,還是先讓人查清楚吧,萬一是有*水東引,反咬一口呢?)
其實說起來,別人不知道,雍正難道會不知道?
那個福建水師提督其實是雍正早年的人,只不過,人家是暗的,雍正又不好意思給人家轉名,因此,再借以說是十三的人,給人家安排了一個好差事。
這事兒雍正知道,十三知道,弘墩自然也知道。
弘墩的奏摺一上去,基本沒人說要追究老十三的事兒,畢竟,死者為大,還是和雍正鐵兄弟的人,能當臣子的。哪個眼睛不雪亮的,你參奏皇子皇孫可以,可你參了怡親王。你等著洗乾淨pp進監獄吧,誰傻傻參奏去。
因此有聰明的人立即開始火力對向弘時起來。
說人家品行不端。你說你品行良好,會把自己的奶孃送給兄長當外室嗎?不是你介紹的,這兩人怎麼看對眼的??
簡直是太無恥了!!
弘時的品行畢竟有前科,之前不是毀了好些秀女的清白嗎?
所以,一些人表示,弘時會讓自己的奶孃和兄長那個啥啥啥的,太正常了。
這時候以前教過弘時的先生也跳了出來了,紛紛嚎啕痛哭。表示,自己對弘時那時候的教導是真的盡心盡力的,可人家長歪了,自己對不起大清,對不起雍正,對不起天下……
別看朝堂上亂七八糟的,寧華幾人的小天地倒挺和樂融融的。
“弘昀在福建的事兒,是你們乾的好事。”寧華用的是肯定句,思前想後覺得弘昀可不是蠢的,比弘曆弘晝要精明百倍。智商和熊正良,弘墩有的一比,怎麼會幹這蠢事的?
明顯啊。是有人給挖的坑,誰挖的?
鑑於誰是利益最大者,自然就知道了。
“七嬸,話可不能這麼說,我們只是順應潮勢,加快了程序擺了,呵呵。”弘曆笑道。
應該說其實弘昀也是自己找死,那時候弘曆和熊正良找人下套給他的嫡妻和側氏,人家的孃家人果然有行動。去暗殺了那奶孃。
弘昀對別的不上心,可對那奶孃娘是真心喜歡的。找人立即追查之,一查之下。矛頭自然指向了自己的妻妾了,他能怎麼辦?
不顧奶孃不可能,他做不到,那是他心尖上的人,可叱罵妻妾,他也不能,還需要靠她們的孃家人幫弘盼奪位。
因此,弘昀很順著弘曆他們指的方向去了福建水師監軍。
倘若去別的地方,弘曆等人還真的沒辦法,誰讓福建本來就是弘晝岳家的大本營呢?
人家哪兒就是土皇帝,想讓你生就生,想讓你死就死。
那奶孃本來就屬於眼皮子短淺的人,一朝得志,也給弘昀生了一個女兒,因此,真把自己當個人物了,再加上福建一些貴太太的奉承,她的私慾之心便膨脹了起來。
那時候弘昀和她說,不會讓女兒有名份,其實這是一種保護的姿態。
畢竟是外室所生,萬一要和親蒙古呢?
真和親了,那絕對是沒人要去的地方,或者男方又窮又醜又很老。
可以說弘昀的這個想法是真心為奶孃母女考慮的。
在弘昀想來,格格應該享受的,他全會給女兒,至於責任還是不要讓女兒背了,到時候給女兒找個一般的小官,當個官太太,有自己做靠山不是很好?
可奶孃卻不是這樣想。
她是覺得,既然女兒沒有了至高的榮譽,那麼,只能有很多很多的銀子,而福建這邊,又富裕,再加中弘昀的地位超然,她便開始收起銀子來,還把自己的孃家兄弟也叫